专家建言营造好生态助力江苏“十三五”人才发展
在大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人才集聚效应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面向“十三五”,江苏人才工作面临着哪些新机遇和挑战?12月18日,我国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专家,齐聚江苏人才发展专家峰会,以多维视角为江苏把脉问诊,共议创新驱动之策,共谋人才发展之略。
当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经过多年耕耘,江苏集聚了大批优秀的、站在国内外前沿的领军人才。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认为,无论是大学、科研院所还是企业、政府,新形势下仍然要义无反顾地大胆从海外引进人才,“千万不要因为国内人才已经起来了,就固步自封”。
1980年以来,中国有300万留学生进入世界科技最前沿。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到全球总数的14%,但回归的大约只占1/3左右。
当前,经济发展、产业集聚,让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了在国际人才竞争舞台上亮剑的实力。施一公说,20年前,清华大学想引进一个美国较好大学的助理教授,基本上不可能。10年前,清华的生命学科可以和美国一些大学竞争人才,但争取到的可能性还是偏小,而在今天,清华的生命学科和美国的州立大学竞争人才可以处于明显优势,更不用说亚洲其他一些大学。
“发展倒逼创新,创新呼唤人才。当今的江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能吸引人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能成就人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才办主任胡金波表示,未来江苏将突出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以更加开放的引进政策、更加开明的激励政策、更加有效的人才投入政策和更加有力的党管人才政策来凝聚人才。
坚持贡献导向,防止“捡到篮里都是菜”
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认为,当前新一轮高校人才竞争态势空前激烈,问题也逐渐浮现:偏离学科建设需要;偏高端轻高水平专业实验技术人才和工程人才;忽视学校基础条件,人才引进后不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等等。
他认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不唯名头、出身,以实质性贡献作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和衡量标准。“既要强调原创性和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又要考虑个人品德、忠诚度和投入精神,看究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究竟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哪些问题?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
目前,部分年轻海归人不熟悉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实践,回国后仍简单跟随国外导师团队,成为科研价值链中不太重要的参与者,实际上是在为国外的研究团队做贡献。对此,杨忠强调要建立人才再培养体系,引导海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本土研究。
不少专家在讨论时都提到,“筑巢引凤”需要从单一政策优惠向打造优秀的软环境、改善创新创业生态转变。
中国人才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王通讯注意到,地球上有三种地方大自然创造的物种最多,即岛礁、热带雨林和湿地。为什么?“岛礁中,物种之间不仅竞争更重协作,各自的产品为对方服务;热带雨林里常有倒下的大树,动植物新陈代谢不断循环、不断流动;好的湿地里,总少不了海狸这样的‘工程师’。”
三种地方里,创新如何系统运作?王通讯认为,首先是系统开放,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其次是要素多元互补,满足人才文化生活的需要。其三是各要素平等互补制衡,政府、企业、中介等各司其责。第四是整体优化。“就像硅谷,创新不是最多的,但人们在这儿的联络很多,信息传递很快,大家反应敏感,马上把这个产品、把这个专利变成一个产业。”
“江苏产业集聚度高,科教资源多,市场活力强,又引进了国际化人才,因此科技、人才竞争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效果最明显。” 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颢瀚的观察,验证了人才发展的“生态论”。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建议实施人才生态建设战略。“以前我们习惯于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诸如税收优惠、项目资助、廉价土地等,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引进工作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包括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集群发展的高科技先锋企业、开放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集聚的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家、专业服务的孵化器和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文化。”
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引领作用
“企业家是创新经济的关键要素,他们既是创新资源的整合者,也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创新成果的推广者。”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李志刚说,在发展创新经济过程中间,最核心的还是企业家,是企业家首先发现了市场的需求,发现了创新的方向,最后又是企业家把这个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保护企业家权利,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引领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缪昌文也认为,江苏的产业创新最终落脚点应是企业,创新活动主体也是企业。“要加强对创新活动的扶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孵化。还要尽最大可能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设备的利用率,鼓励现有的设备对外开放。此外,对一些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在税收减免、财政投入等方面都有所倾斜。”
企业担当创新主体,要舍得投入。微软全球副总裁陈实介绍,在过去3年里,微软平均每年研发投入都占年销售的13%,远超同行5%的水平。“作为IT行业的引领企业,我们不仅考虑近期、近三五年的发展,同时在考虑近二十年的发展。”(郁 芬)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