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蓝”“公祭蓝”常态化短期内还不现实

25.01.2016  09:55

  

  

  “一方面在埋怨环境,一方面还开着大排量的车,进行着少节制、攀比浪费性的消费,这样能有效改变共同的环境吗?”作为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的毕军,不仅是省政协委员,更有着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的身份。谈及环境问题,虽然是自己的专业,但毕军戏言不敢多讲。因为批评政府,现实中政府确实在努力;谴责企业,企业在环保和发展中求平衡同样不容易;非难公众,公众会认为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没有错。

  所以,指望现阶段包括空气、水、土壤在内的生活环境发生质的改变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来说,需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让社会更加高效;对于企业,要约束自身的生产行为,追求健康、绿色、环保;对于个人,要改变目前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一个习惯抽烟的人来说,现在让他突然戒烟,你觉得有多大成功率?显然是给他一个缓冲期,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运动更可行。”也许是习惯了课堂式的一问一答,即便是接受采访,毕军在提问后也迅速地答问。

  “我现在在做一件事,也许你会认为它不民生、太宏观,但我却认为非常必要,而且已经有想法放到我今年的提案里。”毕军所说的这件有意义的事是想帮江苏建立一套环保风险管理体系,而这一领域在国家层面也只是刚刚开始起步。因为毕军认为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在前瞻性的思考方面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环保也一样,你不能又想鼓励发展又让它绝对不污染,这既不符合科学,现阶段也做不到。”在毕军眼中,这个体系建立就好比是一个指标。如果以PM2.5控制为例,给一个明确的风险可承受指数,那区域内所有的经济行为、活动开展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就好比先画草图再绘细节一样。“至于说究竟是控制在30好还是50好,不能单一强调居民要求,要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间寻找平衡点。

  每每提到好天,大家都喜欢称“青奥蓝”“公祭蓝”,但对于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而言,哪怕是现阶段能更多一些类似天气,毕军都认为不可能也不现实。“不是政府不作为,而是现阶段的能力和外界种种压力导致无法做到,除非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代价。在生活水平退步和呼吸新鲜空气中选择,相信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采访临近尾声,当记者请毕军以一个大概的时间段来判断何时能让“青奥蓝”“公祭蓝”常驻时,毕军略微摇摇头:“现在只能说是逐年降低污染水平。我个人估计,至少还需要15年,但是,只是达到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程度。”“和发达国家比呢?”“那不能比,还会差很远。

  “要知道,当污染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再想继续往下,花费的努力和成本会成几何倍数地上升。当然了,要有信心。”已经打开大门准备返回会议室的毕军临走前又补充了这么一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陈彦仲永

原标题: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