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紫金奖”建筑专项赛举行电视现场对决 奇思妙想惊艳观众
工地的围墙,可以变成包含各种生活实用和休闲元素的小小街道;城市中修建梧桐廊道,人们可以在梧桐树间穿行休憩,品茶会友;贫困的水上人家,可以借助工业4.0的技术,通过3D打印出模块式住房和水上街道,改善落后生活……由省委宣传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筑及环境艺术专项赛13日在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演播厅举行决赛,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出席。
决赛采用“现场对决制”,为保证评审的公正性、权威性,评委成员由知名院校的学者教授、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的行业专家、文化学者、公众人物、大众评委,以及十家专业媒体代表组成。决赛阶段采用现场评审方式,通过视频短片展示、现场答辩两个环节,通过专业评委、媒体评委、大众评委打分,现场观众微信平台投票计出决赛总分。
经过激烈角逐,“王谢的厅堂百姓的街道”“私人店制”分别获学生组、职业组推荐金奖,“街道快闪”“金陵桐话”获学生组推荐银奖,“一米围街记”“青年创业者的街道”获职业组推荐银奖,另有“海绵式街道”“阿花的一天”等8部作品获学生组、职业组推荐铜奖。
“一米围街”把围档变街道
职业组中,南通一位设计者设计的“一米围街记”就引起了现场很多人的共鸣。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的老街消失或改造,没有了早点摊、小商店等,取而代之的是长长的工地围挡。这位设计师采取了模块化方式建造一米宽的移动屋,这种屋子可以自由组合成各种长度的模块,排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条取代围档的临时街道。这种“一米围街”可以设置成早点摊、公共厕所、自动取款机、休闲区等等众多的功能,而在工地施工结束后,还可以将这些模块搬走到下一个工地继续去“围街”。
王谢的厅堂变百姓的街道
《王谢的厅堂?百姓的街道!》答辩环节(图片由省住建厅提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纺织大户徐世松的宅院,如今却住着八户普通的人家,曾用来举办红白喜事和接待客人的厅堂,如今成为人人皆可通行的街道,八户人家居住在两侧的开间,居住面积不足,摇摇欲坠的房屋,阴暗潮湿的环境,卫生设施的缺乏,冗杂拥挤的街道,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南京大学的两位学生希望以自己的设计在保护原有街区的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居民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塑造这一别具特色的城市空间,让“王谢的厅堂”成为一个城市厅堂的同时,也成为一条别致的街道空间。
金陵“桐”话:人们在梧桐间穿行
梧桐与南京同呼吸共命运,已成为南京的标志和荣誉。东南大学的学生希望继续书写南京与梧桐的故事,在城市构架单侧、双侧或跨越三种形式的梧桐廊道,既便于修整树枝,又能对梧桐整体加固。人们可以在其中穿行休憩,品茶会友,还可以将红绿灯指示牌等统一到构架中。这个设计引起了评委的极大兴趣,著名歌手卢庚戌甚至想把其搬到正在创作的一部爱情电影上,在高空的梧桐树上进行求婚,一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
渔人巷子把“触媒”应用到设计
“触媒”是化学术语,指固体催化剂。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对情侣设计师创新性的把触媒的概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在社区改造中植入触媒,由一个触媒的点带动一个链条,从而刺激、更新、引导一个片区的发展。每个触媒点有不同的功能,并设置不同的等级结构。根据每个阶段的反馈,触媒点不停地进行更新。著名作家毕飞宇在点评时感慨,这是一个有爱的设计,情感因素的手法运用在方案,建筑设计,科学、想象力更重要,爱更重要。
“街道快闪”让场景碎片在巨构空间下快速闪现
东南大学的三位帅小伙儿一身酷黑的打扮一上来就给评委及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庚戌评委对他们的装扮大为赞叹。《街道快闪》探讨如何在保持现代都市生活的同时,重现传统街道活动,希望通过一种超前的结构以及超前的机械手段对传统可能性的重现引发思考。方案通过寻找记忆中的街道场景碎片,收集起来,在巨构空间下快速闪现,重现时空交替的空间场所。通过电脑驱动立方体在空中投射出不同的图像,可以快闪到南京德基广场、北京CCTV大楼、苏州东方之门、沈阳生命之环、巴黎拉德芳斯大门、吉隆坡双子塔等。快闪可以根据不同节庆变换出不同符号代表街道的特征,也可以根据人流的密集度不同时段的人流的特征进行具有相对性的变化来满足人流的不同活动方式,甚至可以把个人手机和屏幕相连,实现求婚、打球等场景。
( 杨昉 王玥 )
2015年9月15日《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