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创业“赛场”上的领军人

01.08.2016  19:52

  参赛选手正在进行项目路演

  2016中国江苏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但赛场内外的创业者故事还在继续,在未来的“赛场”上,他们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创业路是艰难的,如果说踏上这条路需要很大的勇气,那么,放弃已经取得成就的事业,从头开始则需要更为独到的眼光和胆识。去年5月,转让了自己一手创办,并经营5年的公司,曾骥孟毅然决然地来到扬州,发起成立江苏医诺万细胞诊疗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职务,公司的主要项目是“基于NGS测序技术的肿瘤及慢性疾病预防、治疗及追踪平台建设”。“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将基因检测和生物医药纳入医保的省份,并且这里有最丰富的医药资源。”看准了这一点,曾骥孟对他的创业“基因”在江苏再获成功很是乐观。

  大赛当天,曾骥孟带来的创业项目是“基于新一代测序文库构建试剂盒的研发”。在曾骥孟进行完项目路演之后,由投资机构组成的助力团展现了空前的热情,有十多家公司举牌支持。曾骥孟的创业项目也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直到大赛结束,曾骥孟准备离开会场,还有投资公司前来洽谈合作。“做基因检测的机构并不少,你的优势在哪儿?”赛场上,一位评委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直接抛给了曾骥孟。他答道,其他机构的检测价格是他们产品和服务的3-5倍,这就是绝对的优势。而临床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证明,以一个细胞免疫试验为例,治疗的400多个肿瘤病人中,有78%的人超出了常规存活年限,存活至今。

  “坦率地说,国内的医疗在治疗效果方面做得很好,缺乏的是前端的完整诊断和后续的康复追踪,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一头一尾补上。”曾骥孟说,自己以前创办的公司曾专注于临床诊疗试剂平台的开发,在此期间,他率领团队自主开发MagCore系列全自动核酸提取仪6款,并生产配套试剂30多种,申请4项发明专利。与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知名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分子诊断试剂,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基于多年的研发和创业经验,以及“一种单管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方法”等多项专利技术支持,曾骥孟在扬州开始了自己的新项目———“基于NGS测序技术的肿瘤及慢性疾病预防、治疗及追踪平台建设”。“以基因检测引导治疗,这就是我们的方向。”曾骥孟介绍,目前公司独创的iRingcap技术(环介链接扩增技术)已申请PCT专利(《专利合作条约》),公司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产前诊断系列检测试剂盒、肿瘤与慢病防治系列检测试剂盒两大检测系列产品,以及基因检测技术服务和免疫细胞储存服务两大技术服务,基本涵盖了疾病预防、治疗、追踪及健康修复的全方位健康管理内容。此外,公司还有在准备中的专利申请材料10项,科研成果形成SCI论文3篇,累计开展免疫细胞存储业务100多人次,共实现销售21万元,签订销售合同48万元。

  虽然来江苏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江苏宽松的创业环境给了曾骥孟很大的信心。未来,他希望自己的事业,可以从出售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转变为推动基因检测系列化产品的临床规模化生产,并从技术端向市场服务端推进。他告诉记者,在2020年之后,公司计划筹建一所以NGS测序技术平台为支撑的集医、养、护为一体的特色专业连锁医院,真正打通技术端与具有广阔市场的医疗服务终端,并逐步切入养老产业,不断延伸壮大公司的平台战略。

  在江苏重组创业“基因

  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上台领奖

  “材料状态电磁检测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是南通思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平带来的创业项目,并最终赢得了大赛的三等奖。这项源于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赢得了多位投资机构代表的举牌支持,它究竟有何魅力?

  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平创办了南通思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重点研发材料状态电磁检测设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根据寿命分析的客观规律,建筑及船舶、高速铁路等重大设施在运行后的5-7年将进入事故相对集中的频发期,对检测设备的需求将大为增加。”路演中,王平介绍道,而我国建筑、船舶海工加工行业及高速铁路通常采用接触式超声测量技术具有检测盲区,故障识别率和巡检速度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国外进口设备的价格非常昂贵,大大超出国内许多运营部门的承受能力。

  王平说,思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采用电磁检测方法为主,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建筑、船舶海工及钢轨等设备裂纹巡检和寿命分析。通过非接触测量,适合高速巡检不同深度情况下的裂纹,并分析部件一定深度的应力分布和微观结构,具有细节化、高效化的特点。

  目前王平及其团队研发的非接触式高速铁路钢轨的巡检系统,灵敏度和速度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他们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承担钢轨检测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目前,公司的合作伙伴包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上海铁路局、英国Newcastle大学、德国Fraunhofer研究院等。

  当评委问到产品推广及未来预期时,王平答道,目前项目还在初创期,已实现销售1000万元。预计会在2019年-2020年迎来项目成熟期,希望实现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和销售,力争达到销售额1亿元以上,并积极推动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战略合作、运行共同实验室。

  现场,众多投资机构对他的项目表达了浓厚的兴趣,盛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谢荟告诉记者:“王平的项目已经通过高铁的测试,并在效果上得到了有力认证,那么,今后应用在市场同样广阔的地铁上可能会更容易。”谢荟表示有意投资,会后将组织团队进行现场考察。

  是谁引来投资者纷纷举牌

  接单,提供第一代方案以供需求,采用后,跳至第二代性能升级方案,提供更多可选付费功能,最后,提供自主芯片……就这样,一套从芯片级到图形操作系统,再到二次开发工具链的全系统产品和方案出炉了,苏州速显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个物联网应用“三级跳”的提供者,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提供如此服务的方案商。大赛当天,团队创始人项天带着这个项目来到了总决赛现场,并最终获得三等奖。

  现场,项天谈起了他的创业经历。公司发展初期,项天面临的是500亿规模市场需求。他发现,传统的方案不能满足效果需求,普通企业难以接受升级成本。虽然汽车电子发展迎来了数字可编程仪表盘的风口,但国内的解决方案效果极不理想。项天带领团队不断自主研究设计“三道方案”,开创了一条新路。去年12月,他带着将多年的研究成果转换成产品的梦想,成立了苏州速显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面向物联网的人机界面芯片及解决方案就是公司的拳头产品。当前主要面向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智能家居领域,提出了7寸工业控制仪表、12寸全数字液晶汽车仪表盘,并建立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今年3月公司的产品走向了市场。

  那么项天的项目到底亮点在哪呢?“出于对传统解决方案效果的无奈,大量国内车企在苦苦寻求高效果、低准入成本的解决方案,这同样是我们的追求。”在路演中,项天这样说道,公司通过自主设计GPU(图形处理器)芯片,追求最优异的显示效果;自主开发图形操作系统,保持最稳定的工作状态;自主研制图形开发环境,建立最低的使用门槛。简单来说,就是坚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呼唤我们拿出更好的应用方案,项天明确表明,图形处理器芯片将会是一次大机会,他和团队会带着项目向汽车行业进军,同时兼顾工业控制和智能家居领域。项天说,公司计划于2018年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产品,全面进军物联网行业。预计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人民币。

  物联网应用“三级跳”的开创者

  用过硬技术守住

  高铁“生命线

  在城市之间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的高铁,动力来自何方呢,原来,被称为高铁“生命线”的接触线就是它的动力来源。参加此次大赛的苏州中色华人铜业有限公司,就拥有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铁接触线坯生产技术,并领先于全国。虽然创业团队仅有10个员工,但这项过硬的技术,让公司创始人李华清在赛场上充满自信,他带来的参赛项目“大单重高强高导合金产业化”,一举夺得了大赛一等奖。

  2015年,李华清一手创办了苏州中色铜华人铜业有限公司,把他科研生涯中积累的理论知识成功地转化成了触手可见的产品,尤其是领先全国的“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铁接触线坯生产技术”,已成为公司的标志性产品。李华清介绍,这项技术中暗含的关键技术,包括:熔体处理与控制技术、大单重铜铬锆盘卷坯料制备技术、塑性加工与形变热处理技术。其中,熔体处理与控制技术使得效率与成材率较常规生产提高20%,节省了人工,质量也大大提高。

  提问环节,在保证好的导电性的同时,如何确保硬度高也是金属届无法忽略的问题,成为了评委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李清华答道,苏州中色华人铜业已经实现了高导高强的统一,导电率达60%、硬度达560,除了为电车线长等提供350公里以上高铁专用高强高导接触线坯,还满足“超长微细镀膜导体坯料”国家重大专项性能需求。

  公司发展至今,李华清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介绍,公司的目标是成为高铁接触网线坯料(高强高导专用坯料)集成供应商、高导热材料国际采购基地等等。在开拓市场方面,这个人数不多的团队很有自己的想法。面对众多为他举牌的现场助力团成员,即投资机构代表,李清华告诉他们,在国内市场方面,他们准备采取直销、区域代理和零售三种形式,中间制品以委托加工或带料加工形式组织生产;国外市场则主要借助贸易商既有渠道开展销售,当下,美国、日本都有知名贸易商有意向与他们合作。

  江苏经济报记者 许雯斐 实习生 徐敏惠 郑晨虹 张瑜 摄影: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宁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