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连续八年安全度夏 五年内将消除大面积湖泛
中国江苏网12月16日讯(记者 罗鹏)经历了“7年之痒”后的太湖水,就像一对恩爱的小夫妻,尽管偶有摩擦,但仍能相亲相亲走进了第八年。太湖安全度夏,如今已过八年。
“今年1-10月,太湖水质为IV类,主要污染物指标氨氮、总磷、总氮同比分别下降11.8%、3.3%、7.6%,均达到国控指标,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部消除V类,太湖连续第八年安全度夏。”近日,江苏省太湖办通报了这组数据。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表示,在经历了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后,太湖这一备受关注的区域,尽管每年仍有暗流涌动,但丝毫未影响太湖水质的不断向好。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近期目标完成之年。据省太湖办介绍,经过八年高强度的治理,太湖水质已明显改善,持续向好,富营养化程度由中度变为轻度。
实际上,在太湖安全度夏的7年里,蓝藻泛滥的威胁一直都在。氮磷浓度的变化无常,入湖河流污染排放控制的难度增大,无不威胁着太湖的水质。为了守住“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两个确保”的工作底线,省太湖办协同环保、住建、水利、农业等部门及流域地方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将污染苗头“掐死”在摇篮中。
据统计,8年来,太湖流域全面落实监测预警、调水引流、蓝藻打捞、生态清淤、湖泛防控等安全度夏应急防控机制。累计清淤土方3600万方,打捞蓝藻800多万吨,从长江调水179亿立方。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底线,太湖流域13个县以上城市中,12个城市已经建成了第二水源,21座水厂实现了深度处理。
在8年治太工作中,流域治太部门不仅着眼于应急防控等治标之策,还着眼于控源截污、开展生态修复、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倒逼流域经济结构调整。江苏治太有关部门明确了工业点源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水等三大主要污染来源及其比例,将治太工作更加精细铺展开来。
截至2014年,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关闭化工、印染、电镀等企业5300余家,关停迁移畜禽养殖场2000多家,拆除围网养殖36万亩。并建成了1200多万平方米的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把太湖治理好对江苏、对全国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坦陈,太湖流域用占全国0.2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2.44%的人口,创造了6.3%的经济总量。
当然,治太工作并非一日之功,世界任何一条河流的治理都需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坚持。太湖当然也不例外。8年内,治太工作虽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仍任重道远。
比如,从水质现状来看,距离治理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措施推进来看,部分工作效果还不太理想。张利民坦言,从多年治理效果来看,太湖边际效应逐步显现,主要水质指标改善幅度趋窄,入湖河流总磷总氮不能得到完全控制,成为影响湖体水质进一步改善的‘短板’。此外,少数污水处理厂排水不达标,农村面源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愈发凸显,蓝藻资源化利用市场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地方治太投入受影响等都将长期影响治太最终目标的实现。
张利民表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实施总磷总氮控制,对涉及氮磷排放的园区、行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监管,强化治理措施。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争中等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盖。实现更高水平的‘两个确保’即全流域安全供水向优质供水转变,从根本上消除大面积发生湖泛的隐患,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圆满完成国家考核目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