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无锡水域首现“藻草共生”

09.05.2015  15:36

  告别五类水,太湖无锡水域如今水草茂盛。“菹草只是太湖水草的一类,在梅梁湖、贡湖水域还生长着荇菜、马来眼子、苦草、野菱等十多种水生植物。”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生物学博士张军毅如数家珍,记者顺着他的指引向湖面下方望去,果然长着一层茂密的“水下森林”,碧绿的水草叶子顺着水波荡漾,能见度超过1米:“水草长在湖里,可以吸收氮、磷,净化水质,又可以成为鱼虾食物,是水质好转的重要标志。”

  船行至沙渚水源地附近,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李旭文拿出一台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分辨该水域湖面的叶绿素、悬浮物等含量:“部分水草已经浮出水面,叶片沾上了蓝藻。”常年从事卫星遥感监测的李旭文发现,今年的太湖蓝藻遥感解译图中,代表水草大量聚集的绿色区域正向无锡水域“扩张”,与原本的蓝藻聚集区域有部分重叠。这次,他特意随船进太湖考察,实地了解这一五大湖治理中首次出现的“藻草共生”现象。

  “藻草共生对于太湖治理来说,是一个好转迹象,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张军毅告诉记者,水草长出水面,会阻挡阳光对水下的照射,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坏整个水生态系统。同时,水草的根在湖底扎得深,人工收割很费劲,一旦水草腐败,吸附的氮、磷便将分解返还至水体中,成为蓝藻疯长的养料。“藻草共生管理不到位,对于处在恢复期、相对脆弱的太湖水环境十分不利。”李旭文也有同样的担忧。

  由于太湖无锡水域的平均水深只有1.89米,水草已经陆续冒出水面。“水草一冒头,就要用飞刀割掉,再全部打捞上船,”老渔民陈得福的经验是,打捞水草要先在水下30厘米处拦腰割断水草,如果割早了,水草都在水下,难控制;割晚了,水草都长结实,割不断,他认为现在是最佳时间。李旭文通过光谱仪分析,目前梅梁湖水域蓝藻聚集不多,水草长势正好。他建议,同时进行水草收割和蓝藻打捞,不仅能减少交叉污染,更能平衡藻草共生的水生态环境。(郭寅枫)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