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教授回应研发新冠疫苗:只是完成试验性质的前期工作
天津大学实验室日前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引发质疑。
2月25日,有媒体报道,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该疫苗以食品级安全酿酒酵母为载体,以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为靶点产生抗体。
前述报道称,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寻求合作方,希望能推动疫苗早日走向临床,为疫情防控发挥作用。黄金海教授本人已经4倍量口服样品,无任何副反应。
对此,北京某高校一位免疫学专家向澎湃新闻表示,这算是疫苗的雏形,目前还不能确定S蛋白可以引起人体对新冠病毒的保护性免疫,选择其作为疫苗的主要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他还称,疫苗口服以后,通过消化作用,是否还能保持S蛋白的抗原结构和免疫原性,还需要体外实验和动物体内的实验研究来证实。
“通过口服作为免疫的途径还有待商榷。”前述专家表示,因为口服比较容易引起全身性的免疫耐受。
而针对前述报道,有网友认为,该报道标题并不准确,文章中的内容并不能说明疫苗研制成功;还有网友称,该口服疫苗未经过动物和临床试验,有效性未知。
25日晚,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金海告诉澎湃新闻,网友的质疑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目前团队只是完成了试验性质的前期工作,后续正在进行规划独立学名等工作。
他说,团队研发的新冠病毒口服疫苗,理论上是有疫苗的性质,只是跟传统的疫苗不一样,“理论上有免疫学的知识,包括临床的东西做指导,不是没有。”他称,因为不是免疫学和传统疫苗的主流,所以不被很多人理解。
黄金海表示,后续他想继续推进该款疫苗的动物实验等相关工作,不想再陷入争论中。
澎湃新闻注意到,稍早前,上述报道中的“疫苗”一词均改为了“新型防治制剂”。
前述免疫学专家则表示,“防治制剂”的说法更不妥,防治制剂要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比如疫苗可以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不让病毒感染,具有预防作用。”专家称,治疗作用是指,制剂需要有明确的机制,比如抑制病毒复制,中和病毒,或者缓解症状等。
13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一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疫苗的研发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和时间。
陈凯先具体介绍了疫苗研发的大体流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阶段是疫苗前期的研发过程:获得免疫源,获得活病毒分离相关的亚单位等,还要进行免疫反应测试和动物保护的测试,免疫源生产工艺的放大优化,临床前的毒理研究等;二阶段是疫苗的研发:临床前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临床申报,完成临床研究,才能实现疫苗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