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大运河》周六晚开播 扬州邵伯码头等频出镜

18.03.2016  11:35

  昔日繁华的邵伯码头

  中国江苏网3月18日讯 扬州是与大运河同宗同源、同生共长的运河城市,前年,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来扬拍摄,经历很长的后期剪辑制作。昨天,央视编导向记者透露,该纪录片共8集,将于本周六晚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据悉,扬州是这部纪录片的重头戏,至少有6集出现“扬州元素”。

  《大运河》周六开播

  共8集,用鲜活的语言传播运河文化

  作为沟通南北、东西交流的大通道,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大运河的开掘推动了东西南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和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了黄河与长江的交流,加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投拍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作为一部人文地理类的纪录片,《大运河》将在以往运河纪录片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避免宏大叙事带来的空洞感,从运河沿岸的文化和乡情入手,通过故事和细节,展现运河在国家民族层面上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融合所起的巨大作用,也用鲜活的声画语言表现大运河风韵,用浓浓的运河民俗风情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昨天,央视编导李维宁告诉记者,该纪录片共8集,将于3月19日17点45分在央视九套开播,每天播出一集,每集25分钟。这8集分别为:千年水道、码头风云、华夏粮仓、流淌的美味、老街深处、会馆和他们的主人、腔调、终点起点。

  摄制组前年来扬拍摄

  扬州是重头戏,镜头中频出现

  扬州是与大运河同宗同源、同生共长的运河城市,对于运河,扬州人怀有感恩之情。李维宁感言,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拍摄过程中,扬州是绕不开的话题。

  李维宁一行主要负责“码头风云”和“会馆和他们的主人”这两个篇章的制作,他们也从前年4月份开始,走进一座座运河城市,用细腻的眼光,一点点去挖掘运河流域的民俗人文历史风情,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扬州是其中一站。

  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船舶往来日渐繁盛,因此在邵伯镇明清大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公元18世纪,修建邵伯运河东岸大堤,同时修建了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共4座现存的码头。这4座码头是往来大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邵伯镇在清以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4座码头。

  李维宁认为,“扬州的会馆和码头,见证了扬州的繁盛。”同时,央视摄制组也通过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等专家的视角,和老百姓的生活场景,解读古今扬州人生活变化。

  综观这部纪录片,扬州是重头戏。据李维宁透露,在8集纪录片《大运河》中,第一集“千年水道”中就开始出现扬州镜头,此外,“码头风云”、“华夏粮仓”、“流淌的美味”、“会馆和他们的主人”、“腔调”中都有“扬州元素”。

  《运河揽胜图》将出镜

  邵伯码头、盐商住宅等将现央视

  一直“”在扬州博物馆的库房里的《运河揽胜图》,是堪称扬州版《清明上河图》的珍贵作品,展示了当年邵伯码头的繁华场景和市井百态。据悉,在纪录片《大运河》中,《运河揽胜图》、邵伯码头也将再次出现在央视荧屏上。

  那么,在纪录片《大运河》中,“码头风云”有啥看点?李维宁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走近邵伯码头,通过镜头讲述它的前世今生,向人们呈现出这一古码头当年的繁盛景象,其间,他们还延长了拍摄时间,深入了解。“这一集涉及邵伯大码头以及邵伯古镇的风土人情,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衰败的运河码头老街如何保护、如何合理开发角度去展开。

  “会馆和他们的主人”这一集中,涉及扬州的内容大概有6分钟。李维宁说,大运河连接南北的主要商路,是四方客旅、各路商帮竞相逐利的通途,明清时期产生的运河商人会馆,是运河城市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鲁商、徽商、苏浙商人,不同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代表人物,“扬州部分主要以徽商为代表的两淮盐商对扬州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为主要表述,作为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人群体,他们也有奢靡的一面,也有附会官员的一面,但是,他们也有值得我们推崇的一面,例如他们有钱后对文化的追求,我们想通过这一点来给如今的中国商人以示范。” 记者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