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气候专家:今年最热似被“误解” 降霾只能源头减排
中国江苏网3月23日讯(记者 米格)今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气象日主题是“气候知识支持气候行动”。3月20日,素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两位气象专家就市民关心的厄尔尼诺现象,与霾的施清除方式,从学术视角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厄尔尼诺又来了,今年将有史以来最炎热?
3月12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气候专家宣布,厄尔尼诺又来了。还说这将导致2015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召民教授,从事海洋环流与全球变化的专项研究,他从气象变化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最热一年”的说法并不可怕——“可能比去年只热一点点”。
王教授说,自二战后到1970年代,北半球一直处于降温状态。1970年代之后,全球变暖。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球变暖好似停止了。所以,“从全球平均来看,今年有史以来最热”的说法并没有错,肯定比以前热,但也可能是只热一点点。“如果这十几年里全球变暖一直没有停滞的话,那每年都是最热一年。”王教授说。
他说,从气象的统计结果中看,厄尔尼诺现象对长江流域的降水增加有着关联性,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王教授认为,全球变暖的关键词不仅是热,全球变暖还会导致某些区域降温。自1970年代以来,北极温度上升,而南极温度却是下降的。北极海冰自9179年以来逐步减少,而南极海冰却在增加。这一相反的,跷跷板似的气候变化现象,易使国内在冬季发生强降温,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加强使我国强降温概率增加。
降霾只能通过源头减排实现
“雾和霾连在一起读,雾实在是太冤枉。雾和霾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朱彬教授这样说。他认为,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霾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一次气溶胶,和包括大气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气溶胶的融合造成的。
朱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大气化学、大气成分的气候效应、臭氧污染、灰霾污染等领域。对于雾和霾的解释,他说轻雾时肉眼一般难以分辨,含水量大是雾,有干性粒子的是霾。雾多是白色,而霾却是色变很多。
朱教授认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只要有雾的形成,就很可能会有霾,存在雾霾共存和转化现象,空气质量不会好。
一微米以下的干性粒子浓度达到多少才能称之为霾呢?朱教授说霾的判别标准亟待重新修订:“过去的相对湿度的检测仪器正负误差值都在5%以上,所以这种测量辨别标准并‘不标准’,任何标准都只能是做到更近似精准,但不可能是精确的,霾很复杂。”
朱教授说,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雾是增加的,这和污染、气溶胶粒子的增加有关系,而大气中是不可能没有气溶胶的,在完全清洁的空气中,你会连一杯热水的蒸汽都看不见,扬尘、植物排放、火山喷发等等,不仅仅是这些,很多自然现象都会产生气溶胶。
朱教授还认为人工消霾是不可行的,因为霾产生时,气象条件一定是静稳的不利于对流,也不利于人工降雨。而降水对PM2.5的清洁也是无效的,既然湿清除效果不好,那降霾的愿望就只能通过源头减排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