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高校教材市场营销策略
严重同质化 载体多样化 营销脱离教材
教材老旧,选题重复率高,同质化严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沿用多年,由于多数大学出版社规模小、实力偏弱,导致一些高校教材出版时间久远、缺乏更新;内容多有重叠,缺少最新科研成果;出版形式单一,缺乏配套资源;编选机制落伍,脱离一线教学实际。
近几年,为了应付各类评估和职称评审需要,催生了校本教材热。校本教材建设有利于高校将办学特色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人才培养、增强学校学术影响、与兄弟院校成果共享方面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本是极好的初衷,但是很多院校出版的校本教材并非因具备学科优势、学术成果有了充足的积累和沉淀、办学水平和研究实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只是为了各类需要,进行简单的资料重组。特别是公共课和各类专业基础课,由于编写门槛低、又有使用量的保证,对作者和出版社来说,都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导致出版社对同类选题不是进行深度挖掘,而是进行简单的重复开发,使教材同质化加剧。
教材载体发生变化,载体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完善,极大促进了教育技术的改革。同时,传统单一的纸质教材已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高校教学的需要,高校教材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各种电子书、有声读物、数字资料、教育平台高速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慕课(MOOC)的出现。慕课,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式获取和规模可伸缩性。随着Coursera、Udacity、edXde的建立,慕课开始风靡全球。基于其大规模、开放性、网络课程的特点,它将给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和教材形式带来极大的冲击。而缺乏“专、精、特”精品教材支持,以公共课发行为重点的大学出版社,首当其冲。
营销脱离本质,离开教材谈营销。谁掌握了终端,谁就掌握了营销的话语权。伴随着校本教材的风行,教材同质化严重,基于出版教材的作者承诺的“本校使用”,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争夺高校教师资源上,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在营销模式的选择上。虽然高校教材市场跨度大、层次多,但归根究底,大学出版社传统的营销模式不外乎是利用一切资源,针对高校教材市场进行立体式推广——以“面”上宣传为形式,旨在提高出版社知名度的各类地区性、全校性书展;以“线”性推介为形式,旨在提高教材占有率的与院系、教研室领导的座谈;以“点对点”即营销人员面对一线教师进行攻关为形式,旨在提高组稿、推介成功率的终端拜访;以各类行政力量为“保护伞”,旨在加强地区性、专业性优势教材垄断的各类培训会议。从营销模式不难看出,传统的营销策略重心更多地偏向销售,做“人”的工作,而对于市场,对于营销的基石——教材本身,则缺乏有效的培育和发掘。传统营销策略实际上已经脱离高校教材营销的本质,离开教材谈营销。
教材采购程序的变化,带来渠道、销量的不确定性。为规范高校教材发行市场,杜绝回扣、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校实行教材招标,由传统的教材科采购教材、发放给学生并统一同学生和供应商结算的模式,转变为教材科提供选用教材明细、供应商备货并同自主购买的学生结算的方式。教材采购模式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学生自愿购买,使教材用量不确定,出版社库存风险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主购买,使图书供应渠道多样化,学生选择多元化。教材采购模式的改变,使教材经销商为了中标,大量积累学校高层关系,从而有了影响选定教材版本的能力,使学校订购的图书由注重内容转为注重折扣。此外,个别二手书店由于采购成本低,恶意降低价格,甚至见有利可图,进一步盗版用量大的教材,给出版社造成很大的损失。
策略
走“专、精、特”品牌路线 创新产品与营销
大学出版社只有明确经营理念,找准市场定位,走“专、精、特”品牌路线,让营销回归本质,同时,做好渠道管理和人才建设,与时俱进,才能摆脱困境。
合理规划选题,走“专、精、特”品牌路线。首先,大学出版社的领导者要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只有根据市场细分,找准定位,才能发挥优势,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在夯实现有教育出版优势业务的基础上,优化选题结构,优先发展优势出版资源,努力营造和积累自己的出版特色,突出个性化,在自己所长处用足优势,形成“你无我有,你弱我强”的优势,逐步塑造具备特色的教材出版品牌,走品牌化路线。只有创建出自己的品牌,并逐步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对品牌不断深耕细作,走“专、精、特”路线,才能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只有打破旧思维定势,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这要求大学出版社要做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在产品方面,首先是产品形式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大学出版社需要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优势,结合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大力开发适应现行教学需要的各类载体的教材和各类网络平台;尽量完善每一类教材的题库、课件、教参、网络视频等资源,掌握相关学科市场动态,定时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升级,使制造型教材向服务型教材转变,提高实用性,增强吸引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其次是产品内容的创新。只有深入终端,发掘各类教学需要,开发新选题,丰富“专、精、特”品牌阵容,对新形势下教材市场的变化做到未雨绸缪,走在教学、科研前沿,从选题方向、市场定位、品牌结构等方面,真正做到让对手“追”,才能占领市场先机。
在营销模式方面,首先是营销媒介的创新。传统的书展、学术会议等推介手段由于时间长、空间广、效率低,对出版社教材信息的发送、推广作用慢慢降低,同时,高校教师接触各类教材信息渠道繁多、平台多样,新的媒介表现活跃、人气旺盛。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进行宣传,才能及时传播出版社的新产品,使新产品扩大受众面。其次是营销模式的创新。新形势下,营销不单单是营销中心的事情,也不是简简单单“营销人员+片区”的模式。只有充分利用编辑、社领导甚至出版社其他部门的资源、人脉关系,鼓励全员营销,结合“营销人员+片区+重点项目专人负责制”等新模式,才能事半功倍,在高校教材市场做好维护和组稿工作。
做好客户管理,打击盗版。新的教材招标方式,要求教材供应商在教材征订、发放和结算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教材销量上去了,渠道才能从中受益,规模产生效益就是如此。从这点来说,教材供应商的利益诉求与大学出版社是一致的。大学出版社只有做好客户管理,与教材经销商建立良好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做到“我为渠道,渠道为我”,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双方关系不和谐产生版本被换的可能性,也可以从侧面减少盗版行为的发生。
盗版既无情扼杀了作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也是对版权制度的公然挑衅。出版社必须做到,从产品源头出发,积极提高产品防伪技术手段。在流通阶段,积极展开市场巡查跟踪清理。一旦发现盗版行为,决不姑息,积极举报,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同时,政府要加大行政打击力度,加强查处违法行为;发挥版权保护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时时处处举报、打击盗版行为。
假如说高校教材营销是一场足球赛,前期的选题策划、营销模式的选用、坚持品牌化路线等就是整场比赛的全面布局和进攻章法,而营销就是那临门一脚,只有成功破门,其他才有意义。
(作者姚五民 系厦门大学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