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简历造假,究竟打了谁的脸?
毕业临近,有人继续好好学习,加紧提高自己, 有人却把满腔的“上进心”用在了求职上——做个炫酷的发型、买身得体的衣服,哦对了,还有简历,那可是求职路上的第一道关口。
然后“吹牛大赛”正式开始!有的“突击提拔”自己的职务,有的“无中生有”出奖学金,有的则把打游戏的丰富阅历变成社会实践……弹指间,一个个成绩优异、能力出众的人才诞生了——对真正的学霸来说,内心肯定是崩溃的!
因为造假,本应严肃的求职,变成了一幕幕实景舞台剧。大家奇思妙想、搜肠刮肚地在舞台上争奇斗艳,加料、注水、贴金,暗暗较劲,甚至“比学赶帮超”,看得人也是醉了。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毕业生简历造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到求职季,类似的新闻就能改头换面,再刷一次存在感,并且总能吹皱人才市场的一池“浑水”。
对此,舆论每次都会报以热烈的回应——原因分析得鞭辟入里,问题危害说得头头是道,连应对策略都一应俱全;还有不少文章摆出知心姐姐范儿,端出“注水注不出真才实学”、“注不出美好未来”、“注水是作茧自缚”等一碗碗美味鸡汤,言辞中对一时糊涂的大学生朋友可是情真意切、真心一片!
可是,为什么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看看它打了谁的脸吧。简历造假,当然是学生的问题,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诚信缺失、心术不正,确实应该“打脸”。学校也难辞其咎,学生德育一直被“高度重视”“放在首位”,可在具体实践中到底排第几,学校肯定“无言以对”;有的老师重科研、轻教学,自己带的学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苦读四年发现适合的工作不多……
企业的就业歧视也屡禁不绝,动不动就要求“211”“985”、学生会干部,连处女座都被嫌弃。社会也难逃干系,毕竟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社会上刮什么风,大学里也就可能起什么浪。面对履历造假、论文抄袭、注水猪肉等诚信歪风, 大学生人在“江湖”,也很难守住一方净土。
所以,打了谁的脸?谁的脸都打了,但相当于谁也没打着,谁都觉不到痛!毕竟这是一个群体性“流行病”,是多数高校都面临的尴尬,是企业的“公开秘密”,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话题。各方看到自己没“出事”,也就不用出招应对,百忙之中的他们也就继续各忙各的——法不责众嘛!
而媒体报道案例翻新,社会言论老调重弹,除了让本来单纯的大学生发现“原来他们是这么干的”之外,好像也没什么用。至于那些加强学校与企业双向沟通、建立基于保护隐私的信息查询平台、加强学生德育、建立惩戒机制、提高违规成本等锦囊妙计——这些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呢?
可以肯定的是,简历造假不是一股歪风,而是“季风”,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只会风继续吹、明年再相会,像生理期一样准时!你信吗?(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