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拍纪录片《敬礼,老兵》 网络播放过百万
新华网南京10月13日电(庞雪汀 王娇 李荣国)“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九一八”纪念日来临之际,由南京财经大学13名大学生拍摄制作的《敬礼,老兵》口述历史纪录片成功首映,“90后”大学生用这部沉甸甸的作品,向那些曾经为抗战胜利浴血奋战的老兵们致敬。截至目前,这部“90后”向“九十后”老兵致敬的诚意之作,在优酷网、凤凰网上的播放量已接近110万。
纪录片海报。
抗战老兵道歉触发灵感
“对不起,当年我们没守住南京!”2013年12月,吴春祥、张修齐、冯宗尧和程云等四名抗战老兵通过媒体向国人致歉,此举让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大三学生袁启斐感触颇深,袁启斐萌生了记录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的想法,“老兵们大多90多岁了,我想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多留下一些照片和影像资料,让后人记住他们。”
按照拍摄纪录片所需的文字、摄影、后期等需要,袁启斐组建了一支13人的拍摄团队,走上了寻访老兵的道路。“我们不怕死,就怕被遗忘”,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96岁的张修齐老人对大学生的行动给予了极大支持,并提供了一份载有56人名单的同学会名录,其中年龄最小的89岁,年龄最大的100岁,平均年龄93岁,上面还标注着“已经有8人去世”。抗战老兵日渐老去的现实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寻访的急迫,为了留住历史,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历时半年寻访 32 位老兵
“在世的老人中,除了病重卧床不便打扰的之外,我们一共走访了32位老兵。”袁启斐说。由于平时学校要上课,寻访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零星的时间去离学校较近的老兵家走访,江宁、浦口等较远的地方则利用周末时间采访。
“寻访最难的是和老兵建立信任关系。”负责采访的陈筱铓同学说,有些老兵一开始并不信任他们,同学们就反复介绍拍摄目的,一次说不通,就两次、三次,摄制团队的大学生用他们的热情和真诚赢得了老人的信任和配合。
由于老兵年事已高、听力退化,交流起来常常需要“喊”才行,但一说到敬礼拍照时,每个人都立刻来了精气神,眼中闪烁着光芒。有位老兵,因为胳膊抬不起来,在家人的协助,才完成了敬军礼的姿势。团队成员陈鑫回忆,“有位老兵几近失忆,但他却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部队番号”。拍摄完成后,同学们将照片洗出来,给每个老人送回去一份。一位老人对大学生说,自己不知哪天就走了,可不可以准备个大一点的敬礼照片当遗像。
历时半年,团队走访32位老兵,拍摄素材1164个,积累视频资料超过25个小时、采访文稿近10万字,最终剪辑完成时长34分钟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敬礼,老兵》。
老兵敬礼照。9 位老兵讲述 8 年抗战史
纪录片由9位老兵的故事串联而成:从投笔从戎的参战历程,到战时前方的浴血奋战、后方医院的生死时速,再到日军投降后老兵见证整个南京城久违的欢乐场景,纪录片重现了参战、战时、战后三个阶段,不仅仅有老兵口述,还有老兵唱军歌、行军礼的场景。
摄制团队还采用3D模拟动画效果,重现战时的景象,大量还原了历史细节。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战役”,从“南京保卫战”到“长沙会战”,从“远征军”到“腾冲反攻”,从“牺牲”到“受降”,这整整八年中发生的故事,让观众对“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我曾经是,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好战士”、“我的头可断,血可流,我的志不可缺”、“卢沟桥炮声一响,我穿征衣;日本投降,我脱战袍”、“如果日本人还来侵略我们,如果我还年轻,我还会选择上阵杀敌”……记录片中,当讲起那段血泪与战火的历史,年逾九旬的老兵精神矍铄、目光坚定,仿佛又回到保家卫国、驰骋沙场的年代,而那慷慨激昂的话语,也让观看记录片的大学生为之动容、热血沸腾。
南京唯一在世的黄埔伉俪
拍摄过程中,摄制团队还辗转找到了南京目前唯一一个参加过抗战的黄埔女兵何静芳。“我们中国人不会亡,我们不怕死,我们只要还有一滴血,都要为国家来流”,93岁高龄的何老满头银发、面容清癯,每次说起那些战死沙场的无名英雄都忍不住潸然泪下,直说自己做的算不得什么。
何静芳老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当年大学毕业后,黄埔军校恰好征兵,她就和几个女同学一起报名,成为黄埔15期的医务兵,后来被分到了后方医院。作为护士的她不仅要照顾受伤的士兵,还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老人告诉前来拍摄的大学生,“那个时候医药缺乏,有时候开刀没有麻药,只能硬给士兵挖子弹,有的伤兵士气低落,我们在给他们治伤的同时,还要给他们鼓劲打气。”
何静芳老人的丈夫陈世勋是黄埔13期学员,后任黄埔15期、16期的教官。两人相识相爱结成夫妻,并肩作战。如今,老两口身体都很硬朗,居住在南京一个老小区三室一厅的房子里。他们的儿女都很孝顺,平常轮班到老人家里照顾生活起居,拍摄当天恰逢下雨,老人的儿子在旁边照顾,一家人挺温馨。
网友泪崩纷纷向老兵致敬
9月18日,《敬礼,老兵》纪录片在优酷网、凤凰网上首映,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更是引起不少网友泪崩,纷纷留言向老兵表达敬意。截至目前,该片在网上的播放量已接近110万,网友评论达数千条。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看到最后泪都止不住了!”“抗战虽已远去,历史不容忘记,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啊”“正因为有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和平,致敬!”“关爱老兵是每一个后来者的责任!”“看完纪录片我内心充满感动,我们不能忘却历史”……网友们的评论和呼声让摄制组成员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陈鑫说,“大家都自发自觉地向老兵致敬,这一点让我们很感动,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我们摄制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我们在记录一群平凡老兵的故事,不如说是这群老兵在一次次教育我们,让我们明白,小我之外还有大家,大家背后还有国家,我们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袁启斐说。
摄制团队下一步的计划是将寻访到的资料制作成历史画册,将老兵的故事、经历、战时的老照片、如今的英雄身影,以书面的形式留存下来,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