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宁“吃”射线也要奋战在创新一线
中国江苏网5月11日讯(通讯员 守勤 记者 郭蓓)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作为2014年度南京市科技功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著名介入专家滕皋军教授科技创新之路硕果累累。
当记者问及“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时,滕皋军院长却淡然表示,源于“需要救治功多的病人”。“作为一名介入与血管外科医生,为了病人创新更多新技术,再苦再累‘吃’再多射线我也愿意”滕皋军表示。
一流学科带头人
滕皋军教授1982年开始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学工作,多年来一直针对临床实践问题,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我国介入放射学、分子与功能影像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开拓者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介入新技术30余项,完成各类介入手术2万余例次,并在实践中发明了粒子支架系列技术治疗管腔内恶性肿瘤、改进了脊柱介入技术、完善了肝癌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其技术水平和临床疗效达国际领先水平。
这个院长蛮拼的
“每天的工作排期很满,接待各地来的病人,做手术,讨论各种疑难杂症的病例,指导研究生开展工作,参加学术活动等等”滕皋军工作起来真是蛮拼的。
拼命程度,中大医院医护人员中口口相传的一段故事,几个数字,就构成了一个传奇。
据悉,滕皋军由一名普通的放射科医师于1986年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当时该院并未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但经导师同意后,滕皋军果断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新兴的介入放射学,希望用先进的微创介入手段拯救更多病患。他后来于1987年利用暑假前往浙江省人民医院向我国介入放射学先驱刘子江教授求学。短短一个多月,这位吃住在病房值班室的年轻人做了150多台介入手术,以白血球出现中毒颗粒的代价,夯实了日后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基础。回到中大医院后的20多年,以从未间断的工作热忱,率领介入团队成员开展了一项又一项新技术,累计完成2万多例介入手术,他带领的学科成为我国介入手术的著名临床科研中心。
有心人势必成为“佼佼者”
面对很多令医生束手无策的疾病,滕皋军是个有心人。介入放射学这门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为他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他在做好日常临床工作的同时,很早就将眼光瞄准了科研,而科研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希望救治更多的病人。
做了20多年介入技术研发的滕皋军知道,没有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怎样将基础研究投入临床,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显然是介入学科发展的趋势。“一流的医生在临床、科研都hold住。”
而滕皋军本人,为这个hold住做了完美的表率。他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一些列重要的介入手术: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用综合介入技术治疗肝癌、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杂交介入手术治疗血管病变、二氧化碳造影等等,为成千上万的患者有效解除了痛苦,延长了生命。
研究的成果外延还在不断扩大。据悉,已研制成功的胆管粒子支架则可使恶性胆管梗阻的患者大大延长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研发成功的门静脉粒子支架系统则可使侵犯门静脉的肝癌患者得以有效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