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产科一床难求 “全面两孩”考验江苏医疗供给
对优质资源的拼抢,提前至胎儿期。南京孕妇李莉(化名),本应在9月19日去医院“建大卡”,但她提前7个多星期就去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占位了。在小纸盒写上“建大卡”日期、“1号”、姓名和电话,把它放在一堆用于排队的纸盒中,她才放心。9月18日,她的家人必须早早地去现场,也许要守个通宵,才能保证这个小纸盒没白放。
在南京,孕妇先在社区医院建“小卡”,妊娠20-24周之间,再把“小卡”转到妇幼保健医院或其他有产科的医院去。转卡俗称“建大卡”,在哪家医院“建大卡”,意味着在哪家医院生孩子。很难有人说清,小纸盒排队是何时“重出江湖”的,但记者近日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看到的众多小纸盒表明,现场排队日期已被孕妇们自发提前到妊娠12周左右。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转卡预约处”,放着“您好!号源已满”的小牌子,孕妇小俞打听预约情况。工作人员说,“建大卡”每天限号80个,60个放网上,20个现场约,9月1日开始,现场号将减少为10个,其他10个号也转到网上去。小俞说:“那我明天早上7点再来。”旁边的孕妇提醒她:“肯定不行。我是4月份‘建大卡’的,第一次5点半来排队,那天4点以后来的人都没排上。”
对于产科一“卡”难求,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表示无奈,医生、护士就那么多,资源实在有限,2014年就开始限80个号了,多了接待不了。设置328张产床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近3年新生儿分娩量分别为1.89万、2.26万和2.12万,而10年前分娩量在1.3万-1.5万。
在南京,有100张产床的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也是“建大卡”要排队的热门医院。该院去年接生4000多个宝宝,今年预计至少8000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目前“建大卡”无需排队,但这些综合性大医院的产科,也明显感受到孕妇增多的压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往年月均接生120-140个宝宝,今年月均增至近280个,产科69张“正床”不够用,天天要加足12张床。
南京市卫计委基妇处副处长李锡培介绍,去年南京市出生8.34万个孩子,受“全面两孩”政策与“猴年”更讨喜这两个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将出生9.5万-10万个孩子。
省内其他城市,也出现大医院产科一床难求的现象。苏州城区建卡数,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增加41.5%。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保健部副主任吴倩岚告诉记者,产科每天满负荷运转,有的待分娩孕妇没有床位,只能坐在凳子上。
南京大学公共卫生管理与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顾海教授分析,供需矛盾的凸显,不仅是“全面两孩”与文化习俗的影响,也是长期积累的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不足的反映。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应对“全面两孩”的挑战,从机构和人才两方面入手,尽快增加妇幼健康服务资源的供给。比如,引导一些社会、企业办的二级医院,从“小综合”向专业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转型。
据省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介绍,“十三五”期间,预计我省年出生人口100万左右,且高龄和高危孕产妇数量会进一步增加。我省已着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提供产儿科服务的医疗机构2200多家,产儿科床位总数有4.7万张。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省90%以上的三级医疗机构将开设妇产科,60%以上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妇产科、儿科住院床位,还将建成3-7个省级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临床救治中心,市、县两级此类救治中心的建成率达100%和90%以上。
那么,在妇幼健康服务供给难以短期增加到位的情况下,面对部分城市产科、儿科一床难求,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顾海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促成妇幼保健院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作,分流需求。此外,哪家医院超载,哪家医院还有一定的接纳能力,政府应主动摸清情况,并通过社区、媒体进行宣传。”
据介绍,省卫生计生委将定期公布城市大型医疗机构产科、儿科床位设置和使用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
在苏州,信息化手段已明显缓解建卡产检压力。该市推出的“孕育桥”手机APP,提供“自助建卡”等功能,目前每个月通过“孕育桥”建卡的孕妇约9000人,大大提高医院服务效率。市区11家拥有40张以上产科床位的医院,床位情况将在“孕育桥”公开。
有网友担心,现在生二胎没床位、以后上学、就医、就业会不会都很挤。李莉则对记者感慨,用一个暴露个人信息的纸盒子排队,是“弱势群体被形势所逼”。“全面两孩”时代的到来,给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了一道题。满足群众既要生得方便,又要生得好、生得安全的需求,还需让规划尽快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仲崇山 杨频萍 陈雨薇 徐冠英
原标题:凌晨排队、纸盒占位,大医院产科一床难求 ——医疗供给,距“全面两孩”有点远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