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南通安置3400多名残疾人就业 “十三五”将推出更多利好

03.12.2015  15:14

  中国江苏网12月3日讯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推荐、安置3400多名残疾人集中和按比例就业,每年近10万残疾人享受到就近就便和家门口的康复服务……”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前夕,市残疾人联合会向社会公众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市残联负责人透露,“十三五”期间,我市各级残联将围绕残疾人康复、就业、保障等方面不断推出更多利好,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不断提标扩面

   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家住崇川区狼山镇街道南郊社区五山花苑的刘庆兰家是一户多残家庭。一家三口中,56岁的刘庆兰智力二级残疾,30岁的儿子智力三级残疾,全家靠刘庆兰的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2014年起,刘庆兰母子俩开始享受一户多残低保金的生活补助,刘庆兰本人每月还能额外享受200元的居家护理补贴。崇川区残联每年免费为母子俩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街道残联和社区也定期组织邻里党员和志愿者开展志愿帮扶活动,照料起居、打扫卫生、精神慰藉,并送上粮油等爱心物品,解决她家的生活所需。

  上个月,南郊社区联合市地税一分局志愿者再次走进该家庭,送上价值400元的爱心物资,给予关爱帮扶。

  残疾人托养中心也给予残疾人很多照顾和关爱。11月27日,20岁出头的李伟和伙伴们一起,在海门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工疗室里劳动。他们的工作就是往金属螺丝上加塑料垫片。托养中心负责人倪海威介绍,中心里目前住着30名残疾人,大部分是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他们在这里吃住费用全免,还会根据各自工作量的多少,每月得到不等的工资。“他们在这里得到照顾的同时,他们的家人也有机会出去工作,增加了收入,家庭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据统计,今年,我市对67724名特殊困难残疾人发放低保外重残救助金22105万元,为9737名重残人员发放重残护理补贴665万元,为9630名残疾人发放低保内重残补贴金712万元,对全市482名高中以上在校残疾学生发放高中及高等教育残疾学生专项补贴66.3万元,全市家托养服务机构共托养1068名残疾人,发放托养机构服务补贴227.7万元。近5年来,我市在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中不断提标扩面,残疾人参保率提高至95%以上,近10万残疾人享受重残补贴、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特惠政策,实施残疾人部分康复项目和辅具适配纳入城乡医保政策,增加了残疾人医保报支项目和标准。

   加大康复投入

   提高残疾人生存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各级残联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投入巨大。市残联康复部主任顾建新介绍:“我市约有30万名残疾人有康复需求。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事业永恒的主题。

  40个月大的女孩儿蓓蓓,因为患有脑瘫,坐不起来,更谈不上站立,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医学中心的陆老师为她装上腿部矫形器,然后扶着蓓蓓的腿,让她站立了3分钟。陆老师介绍:“一堂课40多分钟,我们还会轮流对她进行多种感统训练。”自2005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儿童因脑瘫、运动或语言发育迟缓等原因,在中心接受了康复训练。中心主任倪钰飞介绍,20多万元的超声扫描治疗仪、10多万元的脑功能(障碍)治疗仪……为了建这个中心,医院总投入达300多万元。“早发现、早治疗,残疾人的康复效果会很明显。

  从1989年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有10多万人次残疾人得到不同类型、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十二五”以来,我市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把该项工作纳入了体系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发展轨道。

  近年来,我市建立了新生残疾儿童康复和预报机制,每年对近800名残疾儿童实施专业化抢救性康复服务。规范化、正常化开展“三助一给”工程,为75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安装人工耳蜗或助听器55个、安装假肢和矫形器1000多具、常年为6000名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服药服务,建立精神残疾人监护小组50000多个,并实施有效监护,肇事率控制在2‰以下。“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15000多户,赠送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50000多件,每年近10万残疾人享受到就近就便和家门口的康复服务。

   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残疾人各类收入

  上月中下旬,海安县白甸镇亚威机械等4家企业的30多名残疾职工接受了残联组织的在职培训,20天里,他们每天利用两小时,学习安全知识、就业创业政策、机械基础知识及焊接技术。海安残联负责人表示,此举是希望残疾人能进一步提升技能、增加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广大残疾人融入社会、自强自立、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重要途径。市残联把促进残疾人就业作为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通过各类平台发布《残疾人就业招聘会信息》,举办多次专题招聘会。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就业培训,鼓励和扶持各类学校、社会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市残联举办了西式面点、盲人保健按摩及雇主培训班,各地残联还开设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油画创作、实用种养殖培训等品种繁多的培训班,帮助1680余名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推荐、安置3400多名残疾人集中和按比例就业,扶持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30多个,辐射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增加收入,支持百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创业。我市开展了“私人订制”个性化就业推荐服务,对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制定了一人一策的就业方案,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能力评估,有针对性地帮助选择就业方向。我市还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和预留残疾人就业岗位政策,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扶残助残活动,残疾人家庭收入已达社会平均水平的65%,比“十一五”期间高出8个百分点。

  此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今年,我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任务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全市共征收1.19亿元。(文中所涉残疾人均为化名)

  记者任溢斌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