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 大量冥币是咋流入北京的
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与往年一样,在北京的街头小巷,甚至正规的市场里,叫卖纸马、纸手机、冥币的小贩们又活跃起来了。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文明祭扫,但买卖冥币的生意却越来越火。如此大量的冥币又都是从哪来的呢?
天桥摆摊卖冥币 东躲西藏打游击
铺一块两平方米左右的布头,就是一个摊位,5元钱就能买一沓几百亿、上千亿的冥币。在西城区官园批发市场门前的过街天桥上,这样的小摊就有三四个,布上摆满了各种冥币,有玉皇大帝的,有天堂银行的,还有一种仿真币,从远处看跟人民币差不多。
听到记者询问,小贩迟疑了一下,“您是干什么的,问这干什么。我也不清楚是哪来的,反正每天有河北的老乡给我们发货。”小贩敷衍了一句。
正聊着,最南边的小贩突然卷起冥币边跑边喊,“城管来了”,只见其他小贩们也迅速往西边跑去。
过街天桥中间,一位女摊主舍不得掉在地上的几沓冥币,又反身回来捡,被赶到的执法人员堵了个正着。看到跑不了了,女摊主顺势躺在了地上,一边拉扯一边大叫着“为什么就没收我的”。
一位经常在这遛弯儿的老人告诉记者,一到清明,这里卖冥币的就特别多,每天十多个摊位挤在这里,执法人员来了,他们就跑。说着,老人指了指路边一辆用破棉被盖着的电动小三轮车,“那车上,都是他们的货”。
执法人员来到电动三轮车边,在录像取证的同时,掀开了棉被,满满一车,全是冥币。“这车是谁的?”执法人员喊了半天,也没有人回应。
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卖冥币的小贩就会集中在市场、剧院、医院以及人多的路口附近,天天查抄,可还是天天有人来卖,“这些冥币成本很低,几毛钱就能生产一大堆,可一卖就是几元、几十元,至少10倍的利。”
早市成了中转站 生意太火忙个不停
一位知情人透露,这些小贩手里的冥币都是从通州马驹桥、丰台岳各庄批发市场批来的。而且他们交易都很谨慎,多在凌晨或夜晚进行。
记者来到丰台体育中心早市。早市设在停车场里,特别热闹,成百上千个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在市场的东南角,集中了不少人。
在这里,卖冥币的有五六家,每家摊位都有七八平方米,样品占了两三平方米,其他地方都堆着货以及卖完的空箱子。
“没人管,你就放心买吧!这是中国的习俗,清明节,谁管这个呀!”小贩反复强调着。
“别聊了,赶紧备货呀!”站在后面的老板喊着。
小贩说,这几天他们特别忙,从早到晚,生意很好。“其实我们这里也就是个中转站,不怎么批发。全国最大的冥币批发市场在天津的六道口,我们这里大部分货也是那里来的。”
在市场门口,一位戴着红箍的管理人员说,现在卖冥币的摊位最火了,“700元一天的摊位费,要转让至少涨到两千吧,而且还不一定愿意转让。你说,他们得挣多少?”
天津六道口是个专业村
记者驱车70多公里,来到天津永津六道口村。一进村口,几百米长的大街两侧或大或小都是殡葬用品商店。
六道口村上千户村民,大多都经营着与殡葬相关的生意,这里是名符其实的殡葬用品“专业村”,也是冥币制造经营的发源地。
“我们这全国闻名,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地的冥币以及其他殡葬用品大部分都在这儿进货。要说占市场的份额,总有七成吧!”在一家标着纸业的批发店内,送货人小张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往北京送货,有门头沟、大兴、通州、顺义、丰台,“样子越来越多,电脑、苹果手机、别墅、汽车……客户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现在冥币中最受欢迎的是仿真币,就是仿人民币和美元的,质量差的几毛钱一沓,几十元一箱,一沓在北京能卖几块钱。”
记者看到仿百元人民币的冥币,还真像,稍微离远点儿,都看不太出来。“仿这个,没人管吗?”记者问道。“谁管呀!那上面又没写人民银行。”小张说。
在村口的另外一家店。老板娘李大姐忙个不停,店内店外堆得全是货。“就我一个人忙店里,我爱人负责送货,每天从早到晚”,李大姐说,现在想要整箱的货已晚了,春节前货都订光了。现在各家各户忙得就是生产和备货,有时还供应不上,“像纸币,全村哪一家今天也找不到10箱货,甚至一两箱都难”。
“在北京,我们家供应二十多个点儿,顺义、通州都有,就不再扩大了,顾不过来。我们这里忙,不是清明这两天,是一年到头都忙,这儿是全国的批发集散地,北京只不过是一个销售的渠道”,说着,李大姐拿出了名片,“有需要就找我们吧”。
管理者说
据了解,丧葬品市场放开后,民政部门不再对丧葬品市场进行直接管理,而是从行政方面进行间接管理,结果造成现在民政部门没有有效的手段对丧葬品市场进行管理。
一位城市管理者告诉记者,冥币销售一方面带来大量的“白色浪费”,另一方面对城市管理造成了很大危害。在清明这个阶段,街头路边烧纸泛滥,明火不但对路面、路基造成损害,而且带来了很大的火灾隐患。每年全国各地因为烧纸造成的火灾案例屡见不鲜。而对于冥币等纸制殡葬用品,只能对街头的游商,按无照经营进行打击。在正规的市场内如何管理,还是个问题。破除迷信,仅靠提倡文明祭扫,对于有着几千年的传统陋习来说,效果甚微。
本报记者 龙露
文并摄 J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