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90后"的同学聚会:20多人打算定居常州

19.02.2016  22:38

        90后年轻人回村过年,同学聚会上各谈生活——

        定居常州,正成为周边地区年轻人的现实选择

      中国江苏网2月19日讯  妈妈的一碗热汤,爸爸的一杯热茶,爷爷的一盒棋盘,奶奶嘴里的一席家常……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相隔多远,春节回家如候鸟归巢,是每一个在外游子的第一选择。2月6日,我回到家乡丹阳,与村里同一届的初中老同学相聚,听他们讲讲在外的故事。

        村里的90后大多进了城,集中在沪宁一带的城市

        小年夜那一天,初中同学凯文临时起意,来一场说聚就聚的同学会。说来,初中毕业已有8年,曾经一个村子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如今都走进了城市,各自为了生计奔忙。

        我是一名90后,家乡位于位于镇江丹阳市东南角,与常州市邹区镇交汇,距离常州市区20多公里。家乡本是一个小乡镇,2004年乡镇区划调整被合并,成了一个自然村。

        我们那一批2006届初中毕业生,共有200多名学生。我们班有64个学生,是当时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也是老师们口中的尖子生。初中毕 业,同学们大多考进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读了大学。现在,他们大多没有留在村里,但也大多没有去太远处,主要的去向集中在沪宁一带的几个城市。

        多年不见,坐下来免不了相互举杯寒暄。组织聚会的凯文,大学在苏州一所大学学软件编程,毕业后在当地谋了一个工作,他自嘲是“码农”,眼下为几个国有通讯企业做软件开发,工作上也小有成就。

        “农村的想当个城里人,也不容易。”勇杰点了一支烟,一边说一边打开了话匣子,曾经在班级里,他是老师口中的才子,写的作文回回被评优秀。本科毕业一年多,他换了四五份工作,现在在常州新北一家公司做销售,有五险,每周单休。这已经是他近年来最称心的工作了。

        同一届毕业的老同学,打算定居常州的有20多人

        饭吃到一半,伟峰匆匆赶来。小年夜,他从离家20多公里的常州带着老婆回了家。他开着一辆十多万的小轿车,在常州钟楼区买了房。今年,他要当爸爸了。

        这在我们这群年轻人中并不多见。见了面,他就说,仅仅是初中的老同学,打算定居在常州的就有20多个人。“也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房价不 高,宜居,还离家近。”伟峰说,他现在在新北新桥镇的一家工厂做技术,一个月拿着4000元的工资,老婆是厂里的文员。他们花了40多万在城里买了一个 90多个平方米的房子,家里付首付,还贷款。小两口供一辆车,隔三差五还可以经常回村里。

        与伟峰的日子比起来,邹琦虽然拿着高工资,生活却不见得更滋润。本科毕业,他一直在上海漂着,与女友交往了5年,迟迟没有把结婚提上日程。 “上海买不起房。”邹琦说,上海的房价差异很大,在崇明这样非常偏僻的地方,一个平方米的房价也要3万元,一般的房价在4万多元一个平方米,市区的房价起 码也要卖到6万元一个平方米。现在他在上海从事互联网工作,月入近万元,与4个朋友合租在上海老公寓里,即使这样,一个月的房租也要3000多元,如果考 虑在上海买房,太不现实了。

        选择继续深造,是他们为了晚几年就业的最好借口

        多年不见,同学们七嘴八舌相谈甚欢。童洁坐在席间有点沉默寡言,不是顾自吃菜,便是低头玩着手机。“你们都工作了,感觉聊不到一块玩儿去。”她说。

        童洁是班里为数不多的研究生,本科上了一个二本院校,毕业那一年,她在网上投过很多简历,大多石沉大海,面试的几家企业待遇太低,她看不上。在她的内心里,是畏惧工作的,最终,还是选择自费在本校读研究生。

        加贝与童洁有着同样的就业情结。今年她没有回家,在日本过的春节。她在日本留学6年,本科毕业后,本有机会回来参加工作,却担心国内不认可 她的文凭,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国内就业环境不好,我现在正在考东京大学的研究生。”加贝说,读书,是她为了晚几年工作的最好借口。

        在她们未来的计划里,短期的职业规划,还是读书,读研,读博,最好的愿景便是留在学校。 万小珍 文 朱臻 制图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