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外来工子女就学生态 85%背后是有温度教育

09.10.2015  15:34

  江苏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50万,其中小学115.8万人,初中34.2万人,入学率达99%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这是省教育厅向央媒采访团披露的亮眼数据。

  “85%”,这个数字背后的“温度”如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与城里孩子一样得到发展吗? 9月24日、25日,记者跟随央媒江苏行采访团实地探访南京、无锡等地多所学校,“零距离”感知来苏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生态”。

  “有温度”教育,

  让外来工孩子个性阳光

  9月24日上午,南京建邺区莲花实验学校科学智慧长廊,初二(1)班13岁的小解说员单雨涵指点着一块块用不锈钢材料精制而成的科普墙板,落落大方地向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记者们介绍。“你是南京人吗?”记者趁隙询问。“我老家在靠近泗洪县的农村,爸爸在南京打工,妈妈是家庭主妇。”小姑娘爽快地回答。

  在莲花实验学校阅览室,记者与手挽手前来看书的初一(3)班女生彭露露和杨云梦话聊。“我老家是宿迁沭阳县钱集乡,我是语文课代表,杨云梦是历史课代表。”彭露露满面阳光地告诉记者。“我是南京人,我们俩是好朋友。”小巧的杨云梦笑着补充。

  在拥有1800名学生的莲花实验学校,不论是“硬件”装备还是学生的“精气神”,都很难看出这是一所外来工子女占80%的学校。有一个小细节,让现场记者稀罕又感动:学生厕所常年备有“方便”手纸,这可是许多名校学生也享受不到的待遇。

  “为外来工子女提供‘有温度的教育’,是我校核心办学理念。”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华说,该校2013年9月由3个城郊结合部学校整合而成,敞开怀抱接纳周边的外来工子女就学。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为孩子们“量身定制”阅读课程、旅行课程、科技课程和创新课程。这四门课程的开设,使学校成为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星光大道”。

  “三同教育”,

  关注随迁孩子全面发展

  “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语言有礼貌、举止有礼节……”南京秦淮第二实验小学,外来工子女占62.2%,学校狠抓习惯养成教育,同时集中优秀师资编写校本“素质教材”,在各个年级开设特色校本课程:一、二年级诵读经典,三年级习武术,四年级学门球,五年级学茶道,六年级学编中国结。结合“快乐周三”,学校还开设美术、书法、鼓号、合唱等十几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都有外来工子女的身影。”校长贾青说。

  “我市早在2003年就提出对外来工随迁子女实施‘三同教育’,即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黄辉介绍,各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不忘关注随迁孩子全面发展,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系列讲座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自我、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的平台。去年,全市共接纳外来工随迁子女7.88万人,其中7.79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接纳总数的98.8%。

  江阴市周庄中学初三(16)班的刘庆龙来自重庆农村。“如果是在老家读书,每天要坐1个多小时的车到镇上学校,现在从出租屋骑车只要15分钟就能到校。”刘庆龙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我很喜欢江苏,以后大学也会在这里考。

  截至去年底,无锡市外来务工人员总数达260余万,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16.45万人,占全市同阶段学生总数的34.27%。目前,全市92%以上的外来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12所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接纳了1.2万随迁孩子就读。“受家庭环境影响,外来工子女有弱项,但是他们秉性纯良,大多勤奋好学,学习能力不比当地孩子差。”周庄中学副校长周凌峰表示。

  “组合拳”,

  改善非公办校“就学生态

  在江苏150万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随迁子女中,约有14%在非公办校就读。

  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登记数达650万左右,总量居各地级市之首,随迁子女人数急剧增长,使得苏州教育资源面临严峻考验。以去年为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80.69万,其中外来工随迁子女达39.69万,占49.19%,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吸纳29.83万,吸纳率为75.16%。

  “去年,我市实施外来工子弟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其标准化建设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意刚介绍,市级财政为此设立奖补资金740万元、县级市财政设奖补资金1400万元,引导全市74所外来工子弟学校配套自筹资金2.04亿元,使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然而,与公办学校相比,外来工子弟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一定差距。为此,苏州通过实施组建办学联盟、强化支管支教、实施专项监管等“组合拳”,尽可能缩小两者差距。“如今,‘有书读,读好书’已成为苏州外来工子弟接受教育的常态。”华意刚表示。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