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记忆”张小夫电子音乐会保利剧院上演

24.10.2014  13:04

  

   2014年10月23日,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宏元华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声音的记忆--张小夫电子音乐会”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观众不仅欣赏到电子音乐,同时女高音、民族原生态表演、现代舞、打击乐、视觉影像等多种表演形式的加入,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青年影展组委会的大力支持。

   音乐会上音乐家张小夫教授,将20年来个人艺术创作的轨迹用六首曲目展现出来,重塑电子音乐多媒体、多元化、跨越时空的广阔胸怀,让“声音”以其最为本真的面目讲述京剧脸谱、藏族男神、屈原诗歌的记忆故事,殿堂级女高音、原生态歌者、北京现代舞团的加入让声音的舞台变成多媒体的音乐剧场。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巴黎米尧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蒂埃瑞?米罗格里奥、男中音歌唱家时可龙、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编导万素、中国青年民族乐团打击乐首席尹飞、法国里昂键盘打击乐团加盟的强大演出阵容,让音乐会的品质与格调与众不同。

  张小夫是我国第一位电子音乐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央电视台特邀专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主任。他多年从事电子音乐的创作与教学工作,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EMAC)会长,法国作家、作曲家和音乐出版家协会(SACEM)成员,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CIME-ICEM)成员国主席,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发起人,大会执行主席,艺术总监。他横跨几乎所有音乐创作领域,是目前中国现代作曲家群体中仅有的几位兼容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之一,技术全面,风格鲜明。

   活动主办方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秦昌桂表示,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专注于发掘和推动北京文化事业。张小夫教授追求音乐创作层面的专业化、艺术化的表现深度和审美价值取向,其作品表现题材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符号。而电子音乐是具有西方语境基础的,运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鲜明代表。今后我们将与张老师一起进行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

   背景资料:演出曲目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为创作题材

   京剧“生、旦、净、丑”四类人声的“”、“”、“”、“韵白”和京剧的打击乐,为基本的音乐素材,通过技术手段,拼贴与合成,压缩与伸展,变形与夸张,单一线条与复合线条的变化、展开等,结构成电子化的音乐语汇,最终与舞台表演的打击乐进行实时的现场合成,形成了创作曲目《脸谱I》。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五位打击乐演奏家分别布置在舞台的不同位置,各自演奏由键盘类、皮质、铜质和木质打击乐器构成的,带有鲜明中国色彩的混编组合。各组乐器之间通过同质乐器和不同质乐器构成音色对比和空间对话。

   戏剧男中音、两组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融合形成了一首全新组合的现代音乐作品——《天问》。其唱词选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为了强调作品的音乐性和“抽象”化的表现,作曲家将原作中的一百多句发问“缩减”为每句只取其中一个字并“重新组合”。三种不同的发声体代表着三种相对独立的表现成分而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空灵而震撼的击打声鸣响着天的威严(打击乐),神秘而沉回的电子化音响冲击传荡着地的颤抖(电子音乐),天与地之间则是人的倾诉(男中音) ??

   “诺日朗”是藏族传说中的男神,作者将“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最具藏民族特征的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转化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电子音乐语言——即音响动机的循环(Loop),使之贯穿于全曲的各个部位并最终体现为作品的整体结构。与现代电子音乐相配合的是具有原始象征意义的铜质、皮质、木质、石质打击乐器以及现代演奏技法的开发与运用。作品通过具体的声音,抽象的表现,浪漫的写意创造出人神对话的“虚拟空间”。

   电子音乐手段下民族器乐裂变出新的活力

   《》是为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大曲笛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一部新组合作品,试图表达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心灵述说。低音笛的“独白”质朴而空灵,起伏跌宕;作曲家创造性的“开发”出多种笛膜的表现手法 - 即“竹膜”、“纸膜”、“无膜”,以及“吹指孔”、“吹笛头”、“卡腔”等新的演奏法;不同的“声音造型”使古老的传统乐器获得了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力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作品中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素材全部取自于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埙、笛、萧。该作品是作曲家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于上世界八十年代末,2004年增加了数字影像部分而成为多媒体的电子音乐作品。

   1948年,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五首噪音练习曲》诞生在巴黎。一个满怀激情并充满奇思妙想的法国人——皮埃尔?舍菲尔(Pierre Schaeffer)利用古老的铝箔录音盘录制的地铁列车进站、鸣笛、行驶、机械磨擦碰撞等声音,经过特殊方式的剪接、重复、循环、拼贴和编辑,以及再合成技术,加工制作成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音乐”。

   如今一部电子音乐作品中,个性化的音响设计、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语言特征是音乐风格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多元化音乐风格主要体现在音乐的文化、审美和创意中。本场音乐会作品主要创作者张小夫教授有意识的在现代电子音乐与古典音乐、交响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探寻出交叉与融合的新坐标;他们汲取着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之精华,将这些最宝贵的技术资源和艺术表现融入到作品中,在音乐表现深度和审美取向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定位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以展示电子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