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成: 培育地标特色产业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制造业大会上指出:越是特色的东西,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江苏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把各个产业、各个地区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培育本土龙头骨干企业,打造本土优势产业自主品牌,形成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地标产业。
地标和特色,代表的是一种高度、一种强大竞争力。打造产业地标、推动特色发展,是建设制造强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有之义和有效途径。
培育地标特色产业是建设制造强省的必然要求。制造强省体现在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强、经济结构强、企业活力强、特色优势强等方面,这些内涵和特质集中反映在地标特色产业上,表现为产业的区域标志性、行业标杆性,例如瑞士的钟表、日本的相机、德国的汽车。推动江苏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必须着力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打造比较优势,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
培育地标特色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抓手。地标特色产业一般都具有总量规模大、产品品质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等特点,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比高、影响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地标企业、特色产业,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促进资源汇聚,加快增量培育,推动存量提质,扩大品牌影响,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培育地标特色产业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地标形象、特色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企业发展成龙头骨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专精特新的“小众领袖”,就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就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对企业拓展市场、吸引人才、创新产品和服务等都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企业确立鲜明的地标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就能在做大做强做优的过程中,更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贯彻全省制造业大会精神,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立足全省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走链式整合、基地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道路,把打造产业地标作为推动制造强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集中资源、集聚要素,加大推进力度。
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推进行动,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分类指导,落实推进政策,促进产业集约集聚、整体提升。一是强化高端引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编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领域,突破重大装备、技术创新等“卡脖子”问题,推动具有先发优势的产业继续“领跑”,具备潜在优势的产业加快做大做强。二是强化区域特色,着力打造产业标杆。围绕“培育特色集群、打造地域品牌、领跑国内同行、提升全球影响”目标,坚持省市联动、区域错位协同,推进南京智能装备、南京无锡集成电路、徐州工程机械、泰州大健康、南通海洋工程装备等20个特色产业集聚突破。三是强化试点示范,建设苏南先进制造高地。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先进制造、融合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把苏南建设成为全国协同创新的标杆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智能制造的先行区、特色发展的引领区。实施企业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改造和全产业链智能化提升,支持苏南地区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四是强化前瞻布局,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加大对研发周期长、投入规模大、风险高的战略必争领域项目的研发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超前布局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引导各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等新经济,尤其对工业互联网等重大颠覆性技术,建立跟踪研究长效机制。
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技术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打造地标特色产业的重要引擎。要持久发力、持续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布企业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动态调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分行业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工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工程“总包”模式,推动行业全产业链式整体发展,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工业强基行动,跟踪服务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实施,提升先进基础材料、工业基础工艺等方面支撑能力。二是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领域,试点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水平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重点项目技术攻关,开展重大装备研制招标,自主开发一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产品。深化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试点,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示范应用项目,推动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工程,省级每年推广应用新产品1000个以上。四是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制定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构建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制造业成为汇聚天下英才的“大舞台”。大力实施制造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和产业技能大师培育计划,重点吸引一批国际领军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培育一大批技术水平高、职业自豪感强的优秀“工匠”。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产业发展品牌新形象。产品品质是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品牌是产品质量外在形象和重要标志,提升质量品牌是打造地标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激励和市场倒逼,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推动江苏制造进入质量品牌时代。一是提升产品品质。实施重点技术攻关,提高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以创建国家质量标杆企业等为抓手,推动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构建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抢占市场和行业话语权。二是塑创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每年新增一批江苏名牌。开展自主工业品牌50强宣传活动,创建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打造更多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继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苏州市开展国家示范试点城市建设,培育“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地区)”,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三是做优历史经典产业。培育一批大师工作室、示范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镇(街)区,推动丝绸刺绣、玉器漆器、紫砂精陶等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传承发展水平。
实施产业集群创新提升行动,打造产业发展强动力。产业集群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创造品牌声誉,改善创新条件,加速新企业成长。集群发展是培育地标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要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扎实推进。一是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区域特色产业集群5家、千亿级产业集群10家、百亿级产业集群150家。二是构建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组建产业集群创新提升推进联盟和跨地区产业联盟,搭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公共多元化开放平台,培育一批省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基地,引导企业在创意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协作、市场开拓等方面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提升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水平。实施“企企通工程”和“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完善“江苏工业云”“e企云”等平台,支持集群企业加快互联网化提升,夯实智能制造信息化基础,促进产业集群智慧化发展。四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品牌。制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规划,争创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品牌化发展。
实施产业平台载体提升行动,打造产业发展强支撑。功能丰富、服务优质的平台载体,有利于汇聚高端要素,是培育地标特色产业的“孵化器”。要围绕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加大建设力度,为地标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一是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基地、省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产业园区完善产业规划,健全科技、人才、资本等服务功能。二是围绕服务化转型,构建服务型制造智力支持平台和产业推广平台,突出抓好服务型制造集聚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服务支撑。三是围绕打造高端展会平台,继续办好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平台,加强行业深度交流,推动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江苏制造的国际影响力。四是围绕中小微企业创新转型,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加快南京软件和文化创意、淮安盐化工检验、盐城环保处理、扬州工艺美术、镇江眼镜检测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30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和25个高校平台改造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行动,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龙头骨干企业实力强、技术先进,是地标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要着力抓好大企业、大项目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形成地标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是培育壮大规模骨干企业。分行业梳理、摸排,建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实施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努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品牌位居国际前列、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深耕细分行业、争当“小众领袖”。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大力弘扬“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新苏商精神,引导企业家们把握时代潮流、树立全球视野,扬已之长、克已之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争当行业领头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继续表彰对江苏制造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企业和个人,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典型,加快培育新一代苏商。三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当前一些企业发展理念落后,转型步伐偏慢,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要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认定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优秀企业,推广高效先进管理方法,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关注做好企业家代际传承,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向社会化转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焕发发展活力。(原载《群众》杂志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