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童书编辑是门大学问
核心观点
我认为一个童书编辑的专业素质养成是多方面的,他们既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对儿童文学应有尽可能多的理解、把握,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当下儿童文学的建设中去。同时,还应具有与创作者、评论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合作能力。
近年来,中国童书出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发展态势及图书品质整体上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某些亟须讨论的现象。这些现象向童书出版尤其是童书编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养成童书编辑的专业素养。这里涉及童书编辑出版的资质问题,也就是专业素养问题,这也是非专业和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在年轻编辑的培养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加以探讨:童书编辑专业素质的养成,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知识结构、编辑能力最需要什么?以我对儿童文学多年的教学研究,以及长期关注乃至参与少儿出版的相关活动所获得的思考,我认为,一个称职的童书编辑素质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培育与养成。
爱岗由敬业升华“志业”
童书编辑应当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情结。
所谓高度的敬业精神,就是把童书出版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而不是“短平快”。一个好的编辑不是三五年就能成就的,需要时间、经验、素养的长期积累。这就需要童书编辑生发出对儿童文学、儿童文化、儿童事业、编辑岗位的一种热爱,要把它当做“志业”来对待。所谓“志业”,即我的理想、我的兴趣,甚至我的人生价值,都希望通过这个职场得以实现。“志业”与“职业”有很大的区别。职业仅仅是谋生手段,而“志业”则是时时刻刻在心里纠结着、关注着、奉献着的一种事业精神。“志业”精神是提高童书编辑素质的重要内涵。
试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例。这套丛书的成功与一位非常敬业和专业的编辑刘春霞有关。刘春霞本身是武汉大学现代文学硕士毕业生,对现代文学、儿童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她才能提出从历史的维度,对百年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进行系统梳理与精选的设计。她先找相关的儿童文学理论家一起策划探讨,得到专业指导与帮助,而后以极为敬业的精神开始进行具体运作。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双休日,一心扑在该书系上。只要国内有儿童文学的研讨活动与作家交流,她就立马赶过去。她与很多作家都成了好朋友,一年之内终于完成了百位作家的合同签约,确保了出版进度,创下童书出版业的一个奇迹。这就是童书编辑的“志业”精神。
当然,“志业”是对编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本文的目的是强调童书编辑首先一定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儿童文学,热爱儿童文化,热爱服务民族下一代的事业。这是童书编辑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
能力
专家,更是实践者
童书编辑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懂得儿童文学是童书出版的核心产品,掌握儿童文学的专业知识。
作为童书编辑,一定要明白儿童文学是童书产品的核心,所以,首先需要建构起儿童文学的专业知识。童书出版品种繁多,从启蒙读物、思想品德到人文历史、科学科普,门类多样,但是核心产品则是儿童文学。原因何在?儿童文学有好看的故事,是为儿童创作的,以尽可能儿童化的语言、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情趣来建构文本。因而儿童的阅读尤其是低龄儿童,他们最爱看的就是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儿童文学当仁不让地成为童书出版的核心产品。实际上拉动那些专业少儿大社强社码洋的主打产品往往就是儿童文学。
即便做其他童书,比如人文历史、思想品德、音美艺术、科学科普等,也需要有儿童文学的理念与方法。儿童本位、儿童视角、儿童形象、契合儿童接受心理的表现手法、儿童化的语言等因素的使用,都能使得童书产品更好地走近孩子,更容易使孩子接受。所以,童书编辑一定要明白儿童文学是童书的核心。
第一,童书编辑要建构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与儿童文学史的知识框架。童书编辑要尽可能多地建构起儿童文学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熟悉、了解、把握中外儿童文学的作家作品、发展脉络,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如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的文体特征与艺术技巧;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史的知识,从而便于把握儿童文学作家的地位,对一流、二流的作家作品,尽可能做到心里有杆秤。
第二,童书编辑要成为这个专业领域的参与者、建设者。童书编辑应当直接参与到当下儿童文学发展的平台中去,参与方式多种多样。如自己动手写书评,尤其是对自己出版社的图书撰写书评。有能力的还应写儿童文学的批评文章,对当下儿童文学发展态势、作家作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当然如果有条件,还应该自己“试水”动手进行创作。不少优秀童书编辑,本身就是作家出身。当他有了评论的实践、创作的实践,再去看自己组稿的作品,他的眼光、判断就会不一样。
第三,童书编辑要参与到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建设当中。童书编辑应当尽可能地参与到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建设当中去,包括儿童文学教育、推广,并与学校教育建立密切关系。童书编辑应当关注当下校园书香建设、校园阅读推广、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动向、做法,这对于发现新的选题,会有很多帮助。
身份好编辑亦是作家
童书编辑应当与儿童文学工作者、创作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童书编辑要有意识的与评论界交朋友,多多参与儿童文学界的研讨活动。往往一场研讨活动,会涉及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作家作品、新的发展脉络等,这对于书稿的选题很有启发和帮助。如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吴双英参与编辑出版的《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之所以能成功,与她的敬业精神、知识背景,尤其是与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分不开的。这套书系需要上百位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她做得非常成功,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童书编辑应当对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发展现状做到心里有数。老一代的作家作品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要有所了解;对一流的实力派作家,中年作家的创作与相关的产品要很清楚。特别要关注和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作家,善于发现年轻新秀,因为他们是未来童书出版的最大资源和潜力之所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国内在童书出版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发行量、双效益都走在前面的专业少儿出版社领导,他们本身往往就是儿童文学的圈里人,就是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是集编辑、作家、评论家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如明天出版社原社长刘海栖、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孙建江、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社长刘健屏等。刘海栖本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他在儿童文学界有着广泛的人脉;白冰长期从事童话创作,屡获大奖;孙建江是很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评论家,他写的论文《出版的力量——从三套丛书看出版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推动》,对童书编辑专业素质与优质童书出版的关系作过精深分析。孙建江文章中所论析的第一套丛书与刘健屏有关,1989年~1995年刘健屏策划出版了“中华当代长篇少年小说创作丛书”;第二套丛书是由浙少社1993年~2008年推出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这与孙建江本人密切相关;第三套丛书则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的杰作,他在1998年~1999年策划了“大幻想文学丛书”,打出了大幻想文学的旗帜。这三套丛书对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有过重要影响。
在童书编辑专业素质的养成方面,我们还应特别提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一直有一个传统,一流编辑同样也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从陈伯吹、贺宜、圣野、鲁兵、任大星、任大霖、任溶溶、洪汛涛、李楚城等,一直到秦文君、郑春华、周基亭、郑开慧、张洁等,上少社集聚了我国一大批一流的作家创作队伍。正因如此,该社才能在中国当代少儿出版史上,长期占据重镇与领头羊的地位。显然这与该社编辑队伍的儿童文学雄厚实力是分不开的。对于一个想把童书做大做强的少儿出版社来说,培育和养成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童书编辑队伍意义非凡,有了这样一支队伍,童书出版事业必然蒸蒸日上。少儿出版社如果有一两位这样的儿童文学“学科”带头人,以他们的凝聚力、影响力、经验和人脉,就有可能带领团队把童书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出版社在引进编辑人员时,建议尽可能吸纳具有现当代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往往入行快、懂事(儿童文学)早、爱专业,因而工作起来绩效就大不一样。
相关链接
童书市场火热背后存隐忧
□王泉根
如今中国童书出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发展态势及图书品质整体上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某些亟须讨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争抢童书出版。大家都来关注儿童,都来为儿童出书,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并非所有的童书出版者都是本着“为儿童”的目的,有的恐怕是奔着童书效益高、门槛低、容易做来的,甚至认为小孩子的东西糊弄一下就行。以这样的动机做童书,社会效果令人担忧。
第二,对“儿童文学”存在误读。正因为对童书有某种误解,我们看到童书出版有时会闹笑话。曾经有一套规模较大的“中国童话大师丛书”,冠之以大师之名,究竟应该选谁?选哪些作品?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此套丛书确实选了一些有分量的作家作品,但里面居然还有那么几位实际上是童话创作的“新秀”。将“新秀”冠以大师,令人质疑。这与图书编辑对儿童文学的现状,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品质构成的不熟悉有很大关系。再举一例,某年某家出版社和多个单位联合在某报上发布全国“儿童文学”征文启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看到后头却令人心情沉重:征文对象是在校中小学生。这说明在这些出版社社长、编辑的眼里,所谓儿童文学就是儿童写的文章,甚至儿童的作文。对儿童文学如此望文生义,足以表明这些出版社及编辑连儿童文学的ABC也不具备。
第三,非专业童书出版遭遇发展瓶颈。有一些非专业出版社投入做童书后,开始比较得心应手,抓到几个作家、几部好卖的作品或者引进国外知名产品,就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但往往两三年以后就遇到了瓶颈——如何进一步推进童书出版?如何做成规模、做出品牌、做成长销,方向难觅,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