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编辑 提高出版质量

09.12.2014  10:05

              自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以来,全国上下很快形成了学习的高潮。大家普遍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同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站在战略和全局,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文艺工作的方针原则、目标方向、任务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目前,这个高潮还在持续,思考更加深入。

      从中国编辑学会的角度来思考,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至少有三项任务需要努力完成:一是要研究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编辑出版工作内在的关系;二是以这个讲话为指导,分析和把握一下目前出版物的质量情况及编辑出版工作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三是为提高编辑出版人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出版物质量,编辑学会应着重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等。

      关于总书记讲话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关系,看起来只讲到文艺工作没有讲到文艺出版,实际上不只涉及文艺出版,乃至整个编辑出版工作都被包括了进去。总书记讲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造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作品。这其实是在说:出版业的根本任务、永久性任务就是多出好书、多出精品吗?他讲到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难道我们出版业不是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吗?更有甚者,低俗混同于通俗,欲望代替希望,单纯感官娱乐取代了精神快乐,不正是人们所担忧、所焦急的不良出版物现象吗?总书记讲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不正是我们对优秀编辑出版人、优秀编辑出版家的热切期盼吗?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不就是要求我们编辑出版人要动中求静,克服浮躁,聚精会神打造精品吗?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就是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生产人民喜闻乐见、专家爱不释手的有真实内容的出版物吗?总书记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不就是要求我们把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对出版产业的追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吗?

      关于分析目前出版物的质量与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确实很有必要。记得去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期间,有领导同志谈到“精品不多,垃圾不少”的问题,应该说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真实性。如果说精品不多是我们编辑出版人贡献不够的话,那么垃圾不少,有没有我们编辑出版人的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确实面临着精品生产与市场机制的这对矛盾的挑战,市场机制要求出版社快出书、多出书,否则难以作为一个企业而存在,而精品生产的规律则要求十年磨一剑,板凳一坐十年冷。我们能否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样,把对社会责任的坚守与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有机、长期地结合在一起呢?这无疑考验着包括编辑出版人在内的全行业的智慧与努力。

      关于提高编辑素质及提升出版物质量的对策和路径,是到目前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之外去寻找呢?还是坐下来,塌下心来认真地从具体的编辑工作实践中来寻找呢?比如我们能否从策划选题的报告书,从审读报告,从书评等几个环节来评价编辑的工作能力,从市场营销与专家的评审来评价编辑的工作业绩等,而不是让他写一些关联度不高的所谓论文来作为评价的依据。再比如,早些年刚到出版社的同志,没有一到两年的校对、编辑业务历练,没有负责传帮带的老编辑的认可是不可以做责任编辑的,而今天,一分配到出版社便有了以经济效益为硬性约束的任务指标,就开始超负荷的文字编辑任务,这种模式如何调整?还有,一位真正的、比较成熟的编辑出版人,它在坚持核心价值观和责任担当的同时,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也值得业内讨论和研究。他的文学接触、史学积累、哲学悟性、艺术灵性、科学理性、伦理德性,究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达到应有的水准等,都应成为编辑学会和行业认真考虑并加以实践的课题。简而言之,如何在多出精品的同时培养出名编辑,或者叫做编辑大家、出版大家、学术大家、思想大家、文化大家,也应纳入我们的议事日程,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