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城与乡公平享资源——辉煌“十二五”江苏足印⑧

21.11.2015  11:41

  均等共享是果,城乡统筹是因,它们在过去五年中相互作用,成为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

  不久前,省内16个部门联合出台《江苏省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三个一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意见》,开宗明义就让人眼前一亮:未来3年,省、市、县、乡四级要明确列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服务对象不分城乡。如此清晰、准确、规范的“服务清单”提法,还是第一次,这也表明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惠前景可期:无论城与乡,都有享受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为核心,非户籍常住人口逐步市民化

  全省共2600万农村劳动力,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57.2万人,转移比重达到70.55%。这些劳动力如何逐步“市民化”?江苏“十二五”期间的尝试意义非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2009年无锡率先试点,2011年苏州试点。全省13个省辖市都已实施居住证制度,明确流动人口持有居住证能享受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目前已发放居住证1800余万张。

  户口通迁制度成为另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2015年省委1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和省辖市范围内本地居民户口通迁制度,本省居民凭合法稳定住所,在省辖市范围内自由通迁户口;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小的地方,可凭合法稳定就业并参加城镇社保,在本地自由迁移户口。去年12月1日,户口通迁已在南京率先破冰。郊区农民落户城区再无障碍。

  “”人入城,还需解决“后顾之忧”。我省明确,尊重农民进城留乡的自主权,现阶段不得以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张家港采用积分制对非户籍人员进行管理,在该市连续工作或居住一年(含一年)以上的新市民,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可享有入户、子女教育、基本医疗保险等相应待遇。这一实践,对于一些中小城市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显著,创造了“三集中”、“三大合作”等做法和经验。当地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城镇社区,数百万户农民“洗脚”进城。

  “江苏人多地少,在把握总量的前提下,着眼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和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落实常住人口工作体制机制,让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是基本的方向。”省委农工办主任赵旻表示。

  互补协作,基本公共服务逐年均等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键还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新型城镇化,一定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城镇化连着两头,一头是城市,一头是乡村,如果要素和资源不能流动,就是不均衡的城镇化。”省住建厅厅长周岚表示,江苏的城镇化速度、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现实存在,尚需攻坚克难。

  规划引领江苏城乡统筹。我省在全国较早编制完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编制完成了《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2014年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尊重乡村演变的自然客观规律,尊重村民意见,严防一味追求拆并村庄、强推农民集中和上楼。”周岚说。

  2011年起拉开序幕的“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以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为重点,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完成近20万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截至目前,整治已超过95%。

  “因村制宜、分类施策、普惠农民”,既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又突出城乡空间特色差异化,把“乡愁”记忆的保护落到实处。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高度肯定江苏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要求把这一民生实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数据揭示我省“十二五”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变——至9月底,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从2010年的65%提高到93%;全省基本实现建制镇垃圾中转站全覆盖,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超过90%;全省客运班车通村率达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2%,农村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社会保障服务圈、健康服务圈不断完善;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区域供水前,常熟每10万人中肠道传染病发病人数为35人,实施区域供水后,发病率仅为原来的1/3;海安墩头镇一家丝绸公司,原来使用乡镇小水厂的地下水,砂子多、水质差、定时供水,丝线断头率高,区域供水后产品优良率提高5%。

  社会保障也加速并轨。46%以上的县(市、涉农区)以及苏州、南京以市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

  协调兼顾,走江苏特色城乡统筹之路

  多年来,江苏坚持走“六个一体化”的城乡统筹路径,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因此更为优化,城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我省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均居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村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0年以来,我省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到2014年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为2.3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到今年底,40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人口将实现脱贫。

  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近几年我省每年新增转移人口中,约70%是就地转移,农村人口城市迁移意愿有所下降。而这,恰好说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再平衡之后,城乡落差小了,“家门口”的粘性高了。

  “未来,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坚持走江苏特色的城乡统筹之路。整体有序、更大力度地深化城乡统筹体制改革。”赵旻表示。

  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孙志高告诉记者,未来江苏将坚持规划引导。力求高起点、高标准,既体现前瞻性,又符合发展实际,对“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该怎么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谋划。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将率先出台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并提升农村居住人口文明素质等。

  坚持把城乡社会保障并轨作为主要标志。建立社会保障等兜底网络,不仅考虑社保制度的覆盖率,还强调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标准差距的缩小。

  本报记者唐悦汪晓霞

原标题:

编辑: 邓晓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