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坚守环保信仰 才能永保碧水蓝天
来自一个基层环保局的思与行
海门市地处黄海之滨,位于沿江和沿海的交汇点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海门继2002年建成苏中、苏北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4年又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名片。
绿意灵动,欢歌悦舞。“经济强”的海门,如今正以璀璨清亮的“环境美”面貌迎接八方来客。伴随着城市发展路径的悄然变迁,海门环保局一路在思考。海门环保的思虑与实践,真实反映了基层环保部门为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与不懈奋斗。
明晰各家责任
实行“公众监督”
提起环境污染事件,人们第一反应可能是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事实上,“很多事并非环保部门的职能范围,也非环保一己之力所能解决。”这样的困扰,让环保部门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让不同的环境问题有更加明晰的责任分工?怎样才能让环境问题获得更高层次的关注,从而得到更有效率的解决?
环境保护责任主体不清是当前环保工作的短板之一。为破解这一难题,早在几年前,海门环保局就做了一项尝试:在两条全长25公里的主要河流两侧,找出所有的排污口,然后树立公示牌。公示牌公示了全部的排污信息,并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举报电话。在浒通河沿线企业专项整治中,海门环保局清查出了沿线56家企业的74个排放口,制作了红、黄、蓝、绿四色公众监督牌(红色代表工业废水、黄色代表冷却水、蓝色代表生活污水、绿色代表雨水),共安装公众监督牌74块和3块公众监督公示牌。虽然河道水质并没有因为海门环保竖了公示牌而迅速得到改善,但竖了公示牌以后,老百姓投诉有门了,监督的对象转向排污企业,而不再单一地骂环保部门了。
2015年,以全面贯彻新《环保法》为契机,海门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全面覆盖”原则,建立起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环保领域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形成环保统一战线。海门环保认为“公众参与”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清清楚楚地告诉群众,海门环保部门正在干什么、准备干什么;二是运用特殊的“信息服务”方式,促使责任单位自觉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切实解决环境问题。
责任分不清,治理怎么能到位?去年以来,一张密集的环保监管网开始在海门形成。《海门市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下发以来,实施了市、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形成环境保护监管的全覆盖。“对网格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发生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行为,都将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监管人员责任。”海门环保局局长张健说。
今年,海门环保以“263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策划了“市领导环保工作督察周”系列主题活动。党委环境问题督察周、政府环境问题督办周、人大政协环境问题督察周和纪委环境问题追责问责周的先后实施,环保工作成为市四套班子领导亲自抓的重要工作,大大促进了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抓特征污染物
实施“精准治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在海门环保局看来,建设区域生态要讲辩证法,分行业、分地域、分时段,有的需要快刀斩乱麻,斩钉截铁,有的则需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问题一个个解决,解决一个巩固一个。“送罚单不如送服务,送服务不能当保姆”,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根据“特征污染因子”实施“精准治理”,是海门环保的一大亮点。嘉禾化工原先使用三格式离心机,废气排放量大,在海门环保部门的建议督促下,企业更换为全自动密闭式离心机并辅以相关的配套系统,污染防治效果显著。在化工园区内建设“一厂一管”,废水进入集污池前,除了检测pH、COD、SS等常规指标外,还检测每个企业的特征污染物,从而大大提升了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对于单个企业难以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矛盾,海门市环保局还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从全国各地引入8个废气治理专业团队,通过竞争决出3家单位进驻海门参与橡胶行业的废气治理。经过3年来的治理,与橡胶废气相关的群众信访降幅超过40%。为了这条漂亮的曲线,海门环保人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耐心地跟企业负责人指出问题出在哪儿,怎么改,令企业心服口服。
为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今年4月1日到7月9日,海门环保局启动了“一减、一河、一行业;一拆、一通、一整改”百日会战工程:减掉落后化工企业4家,对圩角河(通启河至海界河段)实施综合治理,对橡胶行业进行专项治理,拆除了19家禽畜养殖场,打通了黄海水务总管与包场片污水管网,整改落实32件中央巡视组交办问题。海门环保人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统筹考虑民生、发展、稳定与健康可持续之间的关系,聚焦聚力、同心同向,扎实坚定地推进环保持久战。
树立环保意识
传承“生态信仰”
环保工作涉及面广,事无巨细,形象地说,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海门环保局给人们分享了全局“100多号兄弟姐妹”2016年的工作成绩单:每2分钟监测1个环保数据,1小时处置1起环境信访,1天检查3家企业,2.5天进行1家企业的验收服务,3天对1家企业进行立案,7天对1起环保纠纷案件进行集中处置,15天接受1次部省市上级环保部门的督察——快节奏,高效率,全年无休,是海门100多名环保人真实的工作写照。
面对这组常态化的数据,局长张健坦言:“海门环保,苦累是主题词,加班是流行色,委屈是标志牌,误解是附加题。”他表示,既然身在环保岗位,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即便得罪人、受委屈,也要把工作干好。
谈起当前的“环境革命”,张健谈的最多的是“信念的坚守”。张健说,作一名环保人,必须要有激情、有梦想、有憧憬、有追求。“我们如果按照底线思维来干环保,最多就是个及格分。我希望每一个环保人,乃至每一个公民都能将生态环保视为一种神圣的、令人向往的使命,蓝天白云才会真正与人类相伴而行。”
一个地处开发前沿的县级市,缘何能成为环保模范城市?或许,就源于这不忘初心的信仰力量。
现实是心灵的映射。在张健看来,深入挖掘和弘扬“环保信仰”,呼唤社会成员“环保信仰”的理性回归,培塑“环保信仰”的价值,实现“环保信仰”的传承发展,对解决现阶段基层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哭泣的母亲河是否会激起你守护这个清秀水世界的热情?”今年4月,在海门环保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农村黑臭河”的信息,引发当地网友广泛参与。海门环保局邀请网络专家、网民、市民代表、政府部门,线上线下共同聚焦农村黑臭河道,实时互动直播处理过程,充分调动了“全民治、全民管”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海门环保人始终以环保信仰和生态文化为引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和不惟GDP的政绩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监督机制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举报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摒弃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坚守环保生态理念和信仰,这场生态保卫战才能厚积薄发,为百姓带来更多的生态红利。
一切意识、习惯、理念,只有沉淀为精神信仰的层面才会恒久。怀有敬畏之心,对大自然友善相待,这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就是它给予的最珍贵的回报与馈赠。这是海门环保的梦想,相信也是所有基层环保部门的梦想。
( 万晨 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