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龄童发烧挂水三天没效 24块8的中药吃完病好了
龙虎网讯 孩子感冒发烧,连挂三天水,花了五六百,烧始终下不来。在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专家林朴开了3服中药,居然奇迹般治愈,价格只有24块8毛钱。孩子家长很不解:一服药就几块钱,疗效又这么好,为何很多医生都不开呢?
24块钱中药治好儿童感冒发烧
上周三早晨起床,李女士发现,4岁的女儿小米(化名)感冒了,拖着浓鼻涕,还喊喉咙疼。李女士连忙向老师请假,带去医院看医生。排队、抽血化验,一番检查下来,医生告诉李女士,孩子有炎症,建议挂水。然而,一连挂了三天,小米的烧始终不退,喉咙也始终红红的。孩子始终不好,李女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医院上班的表哥听说后,建议李女士带孩子去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林朴主任,喝点中药看看。上周六,李女士带着孩子来到了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了孩子症状后,林朴说孩子得了风热型感冒,便开了5味中药组成的三剂方子让回家吃了看看。李女士去划价时吃了一惊,一共就24.8元,比过来打车还便宜,平均下来,一服中药只有8块钱。
“花了五六百块钱都没看好,二十几块钱能吃好吗?”李女士半信半疑,拎着三服中药回家了。第一服中药吃完后,第二天孩子烧就退了,喉咙疼痛也好多了,三服药全吃完,孩子生龙活虎地去上幼儿园了。
五味药组成的小柴胡汤居然治好了病,价格便宜得让李女士不相信是真的。她不明白,医院开的中药都由很多味药组成,这种价格便宜,药数少疗效又好的经方怎么都不用呢?
四五味药组成的小经方能治大病
对此,林朴介绍,与很多人喜欢开的一二十味大方子不同,这种三五味中药组成的方子是中医流传下来的经方。所谓经方,就是经典方,古代经验方的略称,主要源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的配方,是中医医疗的经典。经方的配方简单,超过一半都是由4-5味药组成,80%的经方所含的药物不超过12味药,而且所用的药大多数是常用药,很少有贵重药和冷辟药。
在林朴眼里,经方虽小,便宜的不到5块钱,贵的也就十来块钱,但能治大病。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位87岁的老先生,哮喘多年,每到秋冬季就发作。“家人带他过来,就给他对症开了一个桂枝汤,就五味中药,大枣、生姜、桂枝、白芍和甘草,一服药5.4元,一个星期吃下来也就三十多块钱。看到方子他的儿女都不敢相信,大枣、生姜能治病吗?”然而,三服中药吃下去后,老人咳喘症状大为缓解,儿女们感激的不得了,现在一直在吃。
在经方的基础上,林朴还整理出治疗关节炎、手足癣、老慢支和鼻炎的足浴药方,供患者使用,效果也很好。林朴说,因为便宜,很多人对经方半信半疑,其实,经方虽小,能治大病。因为它是数千年先人亲身尝试而得出的天然药证,被证明有效才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比如小柴胡,就是汉朝时流传下来的经方,至今对感冒都非常有效。
医生很少开,医院很少见
尽管曾是中医临床上一个主流疗法,几千年来一直用于治病救人。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物美价廉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如今已日益被医院边缘化,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听说过“经方”这个词。
据林朴告诉记者,南京研究经方的也就两三百人,其中大多数是经方爱好者,临床一线中医并不多,呈现出民间热、高校冷,网上热、临床冷的现状。很多年轻中医不知道怎么用经方,不敢用也不想用。“很多医生习惯了用药套路,气虚就是黄芪党参,血虚就是当归熟地,治疗腹泻则是山楂炭、石榴皮以及马齿苋,却不用精准高效的经方。”专家说,还有的经方用药如麻黄、大黄有微毒,许多医生怕用不好产生不良反应,索性不用了。
林朴告诉记者,如今,老祖宗传下来的经方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默默无闻,在日本却非常受重视,日本将其称为汉方,非常火。
【处境尴尬】
疗效好收费少,特色技术濒临失传
采访中,中医专家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中医的优势是“简、便、验、廉”,但如今恰恰因为一个“廉”字,反而成了中医的“致命伤”,不仅让经方处境尴尬,不受医院待见,很多曾经很好的中医特色技术都日益被边缘化。
南京某医院一位中医主任说,低廉的价格让医院和医生都没有积极性,在医院要发展、医生要养家糊口的客观要求下,赚钱的冲动中,中医院日渐“洋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中医特色日渐淡薄。他举例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开放性骨折等必须手术外,70%的骨折都采用小夹板治疗,但因为担风险,不赚钱,也逐渐退出治疗舞台,现在都改开刀了。据了解,如果用小夹板,即便最严重的骨折全部搞定也就两三千块钱。相反,如果换成外科开刀,加上内固定、上钢板、打钢钉,则要花几万块钱。对医院而言,经济效益一下子就上来了。所以,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积极开刀。此外,由于烟雾大不赚钱,曾经的主流灸法难觅踪影,临床上针灸呈现出“有针无灸”的尴尬。
“如果再不提高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收费,未来艾灸等一批中医特色技术濒临失传也不是没有可能。”专家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让“花费少、疗效好”的中医特色治疗手段生存下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予以保障,也需要让这些技术实现价值回归,否则医院、医生难有积极性,这些物美价廉的治疗技术将会离患者越来越远。记者戚在兵
来源: 新华报业网 编辑: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