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铁死亡者的冷血言论不只是刺耳

13.02.2015  11:40

  原标题:指向地铁死亡者的冷血言论不只是刺耳

  2月12日早上,北京地铁1号线发生一起悲剧,一名50多岁的男乘客跳下站台,列车进站两节后紧急停车,工作人员采取接触轨停电措施进行处理,急救中心赶到现场后确认该乘客已死亡。因车下空间狭小,无法抬出乘客,采取了很多措施才为抬出乘客留出空间,近一个小时后1号线才逐步恢复正常运营。地铁公司方面事后的通告很简单,可简单通告的背后是一场不小的网络争议,新闻之后的冷血评论和留言让人感觉非常刺耳。

  事发时正值早高峰,这一事件对不少乘客的出行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网上不少言论便指向了那名跳下站台身亡的乘客——有人说:跑地铁自杀,这属于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有人说:要死找个清净的、不影响别人的地方死不行么?还有人说,又来讹诈纳税人的钱,今天上班又要迟到了。这些刻薄到冷血的言论,让人听后非常难受。目前还不知道这名乘客为何跳下站台,即使我们跟死者没有一点关系,而且他的这种非正常死亡也确实给很多人造成了不便,可是,对一个不幸的死者,何必那么刻薄甚至冷血?

  这名寻死者至多只是让你多等了一会儿车,至多只是让你迟到后被罚了一些钱,可是,他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复存在了。一位朋友在微信里感慨,看到这些冷血言论后,觉得比北京这寒冬更冷的,其实是人心。死者已经看不到这些冷冰冰的评论,可活着的人能看到,它会给活着的人传递一种渗入骨髓的冰冷,让人备感社会的寒意。

  哪怕稍微跟这个死者有一点点关系,或者仅仅只是认识他,只是见过一面,或者只是老乡,应该都会感叹一声或惋惜生命的失去——抱怨“这种死法害我迟到害我被罚钱”的人,都是与死者没有一点直接关系的路人和陌生人。因为陌生,会把自己一丁点儿的利益看得比别人的一条命还重要;因为陌生,可以对别人的生命毫无感觉,只在意给自己带来的那点不便。陌生人和路人这个符号,在我们的语境中何以如此缺乏人性的温情与温度!

  上述冷血言论并非个案,而是经常游荡在各种公共事件中,常常有那么一些人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毫无悲悯之心,对陌生世界陌生人身上的苦痛苦难毫无同情,对生命的逝去毫无痛感,只有最恶意的揣测、最恶毒的诅咒和最冷血的嘲讽。比如,有同胞在国外出车祸,不分青红皂白便说“死了活该”,因为“能去国外玩的都是有钱人”;宝马车里发现死尸,也往往不问事实本身就一片冷血的谩骂。

  我们的社会中,在部分人群里陌生人之间似乎缺乏一种善意,而是充满戒备、恶意和事不关己时的冷漠无情。常有外国人感慨,中国人看到陌生人时没有微笑,一个外国人曾写文章问: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把笑脸留给熟人?通过观察他发现,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紧张而肃然的,不会轻易送给陌生人一个笑脸。而在他自己的家乡,人们面对陌生人、小贩或流浪狗,也会发自内心地微笑,这传达的是一种基本的善意。也许,从传统“熟人社会”走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学会与陌生人相处,对那种与陌生人和谐相处的文明还很陌生吧。

  有一个词叫“沉默的大多数”,其实社会中也存在着“冷漠的大多数”(并不是说冷漠的人多,而是存在着一种冷漠的语境)。当一件事跟自己不相关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冷漠让人感到很可怕。老人摔倒时无人扶,因为跟自己不相关;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毒打时无人去救,因为被打的是一个陌生人;有人发病求救时无人援手,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无关的“路人”。与自己无关时,选择冷漠——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当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时,哪怕只是芝麻大的那点儿小利,都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疯狂。极端情形如,两家幼儿园争生源发生冲突,其中一家仅仅为了报复,甚至给另一家的酸奶里投毒;大人发生冲突,一方仅仅为了泄愤,能把对方怀里的婴儿举起摔死。

  判断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看如何与熟人相处,更要看如何看待和对待陌生人。我们身边多数是陌生的路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别人眼中的陌生人,而一个社会的冲突,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所以,一个社会如想减少冲突,陌生人之间就得学会有温度地相处,避免冷漠和冷血在人心间传递戾气。冷漠的人心表现在嘴上,是冷血的言论;表现在行动上,是冷酷的行为,是激烈冲突下可怕的残忍残酷残暴。(曹林)

  原标题:指向地铁死亡者的冷血言论不只是刺耳

  稿源:人民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