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之旅他们这样看靖江
图为嘉宾们在斜桥观摩竹器制作。朱其摄
4月17日至20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带领“中国最会吃的嘴”嘉宾团来靖,在品美食、逛庙会、学非遗等活动中,了解靖江,推介靖江。嘉宾们在靖江发生了哪些趣事?靖江的“地道风物”留给嘉宾怎样的印象?
阎京生:
靖江是注重细节,
讲究生活质量的地方
人物名片:历史、人文撰稿人,《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编、主笔,微博粉丝686万
被团队成员称为“战研老师”的阎京生虽是第一次来到靖江,但此前他对靖江早有耳闻。专注于历史、人文研究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了靖江讲经,由此生发开去,从书本上对靖江有了一定了解。“从语言和文化上来说,靖江像是江南在北岸的一个孤岛飞地,其交融汇通的魅力令人神往。”阎京生说。此番“地道风物”团队来靖,他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欣然应邀前来。
“查阅靖江讲经资料的时候,我就觉得靖江是一座充满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此行见闻证明我此前的感受非虚。文化底蕴是这座城市的底色,美食又让这里给人锦上添花的惊喜。”阎京生说。而最让他直呼“震撼”的还是季市镇的人文风貌。
“季市镇给我的第一感觉像是时间被凝固在了上世纪80年代,这里保持了很好的古旧风貌,能一下子勾起很多童年回忆,很触动人心。”在阎京生看来,现在很多特色小镇在还原、模仿或者保存明清风貌、民国风貌,季市镇这种不着意的自然显得特别珍贵。在靖江短短几天的行程中,阎京生认为,靖江的古拙自然,既有自然遗存的因素,但也离不开人的作用。“我在正南社区看锡剧的时候,注意到这里特别干净,比我去过的很多城中村或者安置新村都干净,有一户装修的人家把垃圾也清运得很干净,这说明靖江是注重细节、讲究生活质量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会很富足。”阎京生说。
云无心:
为靖江美食的匠心点赞
人物名片: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资深食品研发人员,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文集《吃的真相》作者,《舌尖上的中国2》科学顾问
季市农家田头,现挖的三棵新鲜莴苣,被云无心做成了两盘酸甜莴苣丝和两盆简单笋叶汤,很快,这两道菜被团队成员们吃了个“底朝天”。作为一名资深“吃货”,云无心对美食有着独到的研究和理解,靖江之行中,他对靖江美食也尤为关注。无论是用灌浆后的小麦做成的特色小吃“冷蒸”,还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的蟹黄汤包,他都能品出美食背后承载的丰富内涵。在南园宾馆体验汤包制作时,他跟随陶晋良师傅学习包汤包,看着大师们娴熟的手法,不禁啧啧称叹。“我是北方人,平时做包子不在话下,但靖江蟹黄汤包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从一个小小的汤包就能看出靖江人的匠心,这种匠心值得礼赞。”云无心说。
“我对靖江美食最深的印象是食材的选取,别致、新鲜。”生于四川,长于北京,在外游历多年的云无心认为,靖江美食最大的特点是食材大众化,制作很精心,口味比较清淡,这些与现代倡导的饮食习惯都十分贴合。而在他眼中,靖江又是一个处处皆历史,并很好地保留了田园生活风貌的城市,是少有的能让现代人感到舒适的城市。美食+美景,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做出颇具靖江特色的“美食+旅游”文章。
“靖江美食如何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赢得更多人的青睐,最重要的是在创新上做文章。”云无心说,靖江美食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急需创新的是其制作和传承的方式,“高大上”的江鲜菜是能吸引一部分食客,更接地气的小吃美食也不可忽略,如何在保留其核心技术的同时,做好规范管理,节省人工成本,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更多地走入寻常百姓家,适合现代人的食用习惯,这些都值得细做文章。
王昱珩:
“最强大脑”最常说“我会了”
人物名片:曾任《最强大脑》中国队队长,成功挑战蚂蚁金服的人工智能“蚂可”,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战胜人工智能
他能看得见水的笑容、辨得清绿叶的脉落、窥得透折扇之迷、在近千美眉的唇印诱惑中依然目光锐利,江湖人送绰号“鬼才之眼”,粉丝昵称“水哥”。在靖江,“水哥”时常会被迷妹们包围。团队负责人郭颖谦笑称,“水哥”来到江岸小城靖江一定是冥冥中的缘分。
与《最强大脑》舞台上,他所展示的沉着冷静不一样,在靖江的“水哥”显得格外活泼好动,给蟹黄汤包“做人工呼吸”,和比自己还高的木材对比合影,逗弄河豚“生气”,时不时拿星座“自黑”,甚至还和战研老师商量着,趁着听锡剧的空档,学《社戏》去偷蚕豆……
而在靖江,他做得最多的事儿,还是get新技能,包蟹黄汤包、做泥狗子、做茵糕、学竹编……这些手艺,他往往试做一次,甚至看过一遍成品,就能很自信地告诉你:“我会了。”真是让人不得不服这个“最强大脑”。
“在靖江,我看到不少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它们面临失传的困境,但其实可以突破的地方很多。”在孤山脚下,王昱珩发现泥狗子很受欢迎,但传承者却已寥寥无几。“这个东西可以在造型上多做些文章。”说话间,王昱珩就自己跟着师傅学习手艺,做出了一只自认为要比师傅所做“好看很多”的泥狗子来。作为“南极大使”的他,走到哪儿也不忘环保公益,曾尝试用青花瓷做小恐龙的他,正在谋划用青花瓷做帝企鹅造型。“泥狗子也可以这样尝试,真心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会找到让它们更好传承下去的方法。”王昱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