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南京民居"什么样?比徽派建筑更"内秀低调"

11.12.2014  14:54

  在老城南的修缮中,一些苏式园林、徽派建筑拔地而起,被不少人吐槽“不伦不类”。

  地道的南京民居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很多老南京人估计都说不出来。南京市规划局日前公示了《南京市老城南历史城区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图集》,地道南京味民居,有了一套“官方标准”。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仇惠栋

  市民吐槽

  传统街区修缮没了南京味

  在老城南建筑的修缮中,一些老房子的修复被吐槽不够南京味道。“环顾南京改造过的、正在改造和正准备改造的传统街区,基本上都没有按原有的风貌恢复,”素有“民间规划师”之称的盖星石先生说,特有的气质韵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放之中国皆准的、走到哪里都一样的假古董景观。

  他举了个例子:“内秦淮河沿岸西段原是坊市店肆和民宅聚集之地,现在‘寻常巷陌’将变成‘舞榭歌台’,失去了南京传统民居的简洁素雅特色。

  现实尴尬

  外地施工队修缮带来各地风味

  “有一些市民提意见,说修好的老城南像苏州,像皖南,缺少南京本地特色。”南京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坦言,之前的老城南修缮都以建筑个体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委托苏州、扬州、安徽的一些有经验的历史建筑修复工程公司施工,因此在施工中就带有建筑单位熟悉的建筑风格。

  这种局面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修缮之后的南京民居也就沾染了苏州园林风、扬州民居风和徽派建筑风格。

  解决方案

  规划局给出官方标准 今后老城南修缮“按图施工

  今后,南京老城南民居修缮“串味”的现象有望得到解决。南京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联合南京市老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指挥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制作了《南京市老城南历史城区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图集》,正在进行公示。

  《图集》制作者,南京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副处长李建波介绍,专家们从100多处保存至今的明清老建筑中总结出“最南京”的建筑风格,作为今后老建筑修缮的统一标准。老建筑修缮的宗旨是修复成原样,破损严重、找不到无法辨别原样的,以后按照《图集》中的对应结构进行施工。

  记者了解到,在这100多处作为南京标杆的老建筑中,有市民熟悉的瞻园、甘熙故居、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蒋百万故居、沈万山故居、胡家花园等,也有藏在民间的一些无名建筑。专家们对这些建筑进行一一剖析,大到整体结构、院落,小到一个梁架,一个门头,一个窗棂,都拍照留存,对高矮宽窄都进行记录,对老城南建筑的平面格局、界面类型、结构体系、细节分析都进行总结,整本《图集》就是老城南历史建筑的字典。

  品鉴地道南京味

  青砖小瓦马头墙,比徽派建筑小一号

  那么地道南京味的房子究竟是什么模样?参与《图集》编制的专家介绍,明清时期,南京有很多来自安徽的工匠,比如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聚居在老城南一带,他们也将徽派建筑的精华带到了南京。粉墙黛瓦马头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的风格。不过用它来形容南京民居就不恰当了。

  专家告诉记者,南京人性格中的包容、内敛、低调,让徽派建筑有了南京特色:比如屋顶多用小青瓦,以黑白灰色为主色调,室内多以青砖铺就,院落是砖石混砌,少有特别复杂的石雕和木雕。所以用青砖小瓦马头墙来概括南京民居特色更为精确。

  从房屋规模上看,南京民居比徽派建筑小一号,大多数南京老建筑是三进院落,没有廊和厢房,只有少数是双侧厢房,显得紧凑,更讲究实用性。

  宅门低调可躲雨,比徽派建筑更简洁

  《图集》编制专家说,南京老建筑虽然也是石库门,但大多数的石库门墙会向内退出一个屋檐的宽度,而不像徽派建筑中,石库门墙和两边的墙在一个平面上,“这显出了南京人的低调和智慧,门藏在屋檐下,没有那么显眼,而且下雨时门口可以躲雨。”参与编著图集的专家说。

  盖星石先生也概括了他眼中的南京民居风格。与徽州民居、苏浙民居相比,南京传统民居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

  例如宅门的门头装饰——门罩,皖南与苏浙一带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南京民居一般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