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五年新增地名3000余条 有930个老地名

03.03.2016  18:41

930个老地名,带你了解历史悠久的吴文化

  中国江苏网3月3日讯 苏州历史上一共用过多少个名字?两条重名的金山路问题得到解决了吗?吴中、吴江之间的东太湖水域有了一个高大上的新名字。来自市地名办的统计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共办理各类地名审批3783条。其中,命名3042条、更名147条、调整376条、注销218条。

  □记者大秋

   东太湖水域有了新名字:苏州湾

  2013年9月17日,苏州市地名办按重大地名命名审批程序,经论证、公示并报请市政府批准,同意将吴中、吴江两区之间的120平方公里东太湖水域,命名为“苏州湾”。“苏州湾”的正式命名将有利于加速推进苏州迈向“大城时代”。

  据介绍,建设苏州太湖新城,是苏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核四城”苏州城市新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湖新城将横跨吴中、吴江两区,是苏州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跨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苏州今后10年至20年城市建设的亮点。而这个新城的核心区域,就是东太湖水域。为塑造苏州太湖新形象,吴中、吴江两区政府遂拟将东太湖水域命名为“苏州湾”。地名标志汉语拼音拼写形式:SUZHOU WAN。命名“苏州湾”符合环境特点:在水环境上,东太湖已经自然成湾;在地理环境上,指称水域地处吴中、吴江两区之间的东太湖核心区域,是苏州城市的南大门,“苏州湾”名称与地理位置相符;在历史环境上,苏州”之名历史悠久,命名“苏州湾”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同时,命名“苏州湾”也具有多重意义,未来“苏州湾”指称水域及其周边区域势必将成为苏州南部城区的新名片和代名词。据悉,定名“苏州湾”仅仅是太湖新城地名规划的第一步。

  随后,根据市政府办公室《苏州太湖新城地名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对吴中区、吴江区98条道路、63座桥梁、5条河道、16处公园、2条隧道、4座岛屿等地名进行了方案设计。其中,东太湖西岸的东太湖大堤、东太湖西岸的东湖路,将被命名为环湖西路、环湖东路。太湖苏州湾大桥将被命名为苏州湾大桥;太湖新城北线隧道将被命名为苏州湾隧道;太湖新城南线隧道将被命名为东太湖隧道。

  松陵大道和南北快速干线更名为江城大道;东西快速干线将被命名为吴江大道等。随着太湖新城核心区域的规划建设不断推进,吴江区一批主要道路建成后也被系统命名。根据高等级道路命名为大道,南北向统一命名为“”,东西向统一命名为“”的原则,太湖新城新命名道路体现出系统性。8条南北向道路分别以“春、夏、秋、冬”,“湖、山、水、风”命名。

  与此同时,吴中区太湖新城一批新地名启用。吴中区有“9纵5横”共14条主干路,延续原“东西向道路以水名,南北向道路以政区、集镇、村落名”的命名系列,如东西向可使用“五湖”、“三江”(五湖为太湖的别称、三江为古太湖主要支流)等;南北向可用“吴郡”(苏州古名)、旺山(村名)等;有6纵8横14条次干道,东西向除蠡松路东侧的2条道路以东太湖路、天鹅荡路名称延伸使用命名外,为与东西向主干道以水名命名相协调,以为吴中水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治水历史人物的字、号及典籍名称取词,如禹贡、正夫、子高等,南北向道路,以太湖湖山(即湖岛)名称取词,并按照湖岛的相对位置进行排列,如箭壶、泽山、厥山、沙山、雷山、平台山等。

  “十二五”期间,苏州完成了沧浪新城、相城区漕湖产业园、相城区中央商贸城、苏州高铁新城等区域地名规划编制工作。

   两条重名金山路改掉了

  众所周知,吴中区和虎丘区各有一条金山路,并且都处于重要地段。这两条重名的金山路让本地人、外地人吃尽苦头。

  两条金山路重名是由于吴县市2001年撤县设区后产生的,属历史遗留问题。吴中区的金山路是1994年经吴县政府批准命名的,南起中山东路,北至木渎镇金山浜自然村民宅,以居民及商业门面房居多,约900多户门牌号码;虎丘区的金山路东起运河路,西至湘江路,是1994年经苏州市政府批准命名的。在吴县市区划调整时,吴中区保留了当时吴县市的地名,木渎镇附近的金山路地名也被保留下来。

  虽然位于两个行政区域,但因为挨得比较近,且位置都比较重要,重名的金山路给周边居民和外地来苏人员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走错道的情况时有发生。2010年7月,市民政局召开“规范市区道路地名征求意见座谈会”,重名的金山路等7条干道成为首批调整对象。经过多次论证、听证,金山路重名问题终于得到解决。2012年8月22日,两条金山路改名方案已经获批,虎丘区的改为金山东路,吴中区的改为金山南路。据悉,重名主干道更名这在苏州地名史上还是第一次。

  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吴江市撤市设区,随之而来的就是吴江区的人民路与苏州老城区人民路出现重名。根据相关规定,吴江区提出将吴江区人民路改为开平路的更名方案。“开平”是五代中后梁的年号。公元907年,唐将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年号“开平”。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霮奏请后梁同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属苏州,吴江自此立县。“此次吴江区将人民路更名为开平路,既是纪念吴江的这一段历史,也是体现了吴江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信念。”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莫俊洪说。2014年3月下旬,吴江区人民路正式更名为开平路。

  苏州工业园区的沈浒路、榭雨街、金鸡湖路、金鸡湖大道等道路是市民反映比较多的路名,沈浒路、榭雨街被分割成两条互不贯通的道路,中间位置为住宅区及企业,导致道路拦腰截断,市民按照门牌找不着要找的地方。为此,结合地名普查,2012年苏州全市对不规范地名进行了专项清理,全市共整治不规范化地名和地名标志387条。

  为了防止地名同名同音,2013年10月,苏州地名申报服务系统正式启用,同名同音的地名将在初选时就被否决。据了解,申报单位在申报地名前可先网上上传资料,待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再进行正式申报,不用来回跑。据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莫俊洪介绍,在地名申报前,申报单位可在网上进行地名命名方案的重名、同音比对。同“名同音的地名输入进去,系统会提醒 ‘这个名称已存在’。”莫俊洪说,初期主要对地“名的同音同名现象进行初选,对类别进行甄选,今后还将根据相关法规进行细化,从而实现地名的综合比对。

   930个老地名带你认识2500年的苏州

  苏州一共用过几个名字?《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告诉大家,苏州在过去的2500多年间一共用过10个名字,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平江府、苏州市等名,也有相对陌生的会稽郡、隆平府等名字。

  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标识,或是一则民俗……然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州不断在“长大”,随着新城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城市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当时古城区道路拓宽、街坊改造等工程的不断开展,一些富含苏州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巷地名也随之消亡。干将路上曾有一条铁瓶巷,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清末民初,铁瓶巷内有名震江南收藏界的顾家“过云楼”和顾氏花园“怡园”,与顾家一巷而隔的,则是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如今的铁瓶巷,已经是干将路上一段车水马龙之地了。从2007年10月开始至2008年年底,苏州市地名办对苏州市七个区范围内的地名进行普查,全市共采集了25438条地名信息。据统计,消亡的自然村落、居民区就有1400多条,这些消亡的地名就是“历史地名”,其中不少就属于老地名的范畴。

  与此同时,苏州不少老地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使用着。十全街因为旧时有十口古井,原称“十泉街”。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有次南巡到苏州时,住在附近的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内,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就将“十泉街”改成了“十全街”。1966年,十全街曾被改名“友谊路”,1980年恢复原名,并沿用至今。纵观苏州的历史,泰伯让王奔吴留下了胥门外的泰让桥,阊门边的专诸巷、胥门边的伍子胥弄,汉代名人朱买臣住过的碧凤坊内窑基弄,纪念三国东吴司空乔玄的乔司空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兴修的山塘街俗称白公堤,宋代范仲淹的范庄前,文天祥的文丞相弄,苏东坡的苏公弄,元末张士诚的皇废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唐寅坟,清代葑门彭家祖孙两代状元的尚书里和彭义里,直至辛亥革命之后,万寿宫前有了表达追求“民主自治”的民治路。

  保存这些历史遗存,唤醒这些历史名片,已成共识。早在2009年12月实施的《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就提出实行“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制度”。2014年1月2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以苏府〔2014〕10号文件,批准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总共930条。此批名录以四类地名为主,即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山、河、湖、岛等);行政区域地名(含名镇、名村等);道路桥梁地名(街、巷、里、弄、古桥等);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园林、风景名胜区等)。此后,历经1年半时间,经4位专家分工采编、执行主编审核统稿,《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市区卷)》于2015年9月交付古吴轩出版社印刷出版。今后,这些已经消亡的吴文化地名将有“复活”的机会。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