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躁的世界之后

22.03.2017  12:03

      每每两会期间,每每冬至清明,总会牵出一个平时几乎被遗忘的话题——殡葬。今年也不例外。有代表提出“不如改墓穴为‘楼房’”,有代表则呼吁“打破殡葬行业垄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殡葬服务机构改革”。是否调研充分,结论是否正确或者可以借鉴是另外的问题,至少这种现象说明了对殡葬行业的社会关注在增加。

      殡葬关乎民生大计,推进殡葬改革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2009年12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葬的指导意见》,殡葬改革正持续推进。

      近些年包括殡葬改革过程中出台的各种殡葬政策法规,可以看出近阶段政策制定是围绕着如何从有利经济、有利环境等思考出发进行规范建议。这种思维惯性,正符合我们国家近几十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节奏。但恰恰也是这些年的发展中对文化与传统的忽略,带来了社会的浮躁现象。

      类似建“楼房”的想法,应该是比较典型的从偏重经济角度出发,提出的并非新颖的设想。纵观人类上万年的历史,生死不息,以常识考量,在人类居住的活动范围内,都埋着层层白骨。这完全没有影响的我们的生活,只给了考古学家做不完的工作而已。因此所谓“死人与活人争地”的说法是非常值得推敲的。而且,即使为了将来处理的简便,怎么说平坟都要比炸楼来得容易些吧。

      政协委员葛剑雄呼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殡葬行业的提议,甚至建议通过社会资本的进入倒逼政策法规的改进与行业管理的进步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央深入改革的方向。总理提出“剪除繁苛、禁察非法”,便是高度概括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方针下为政者如何更好地为民服务的方法。殡葬行业中不乏很早就有吃螃蟹者,正是这些吃螃蟹者,在缺乏呵护的经营环境中,更多地考虑了殡葬的文化含义与研读殡葬文化后如何更好地提供殡葬服务。

      建于苏州太湖中的名流陵园便是早期海外资本进入殡葬行业的一家企业。企业建立初期,在社会的极度高速发展带动下,确实也曾浮躁,也曾迷失。企业经营者在经历了这些挫折之后,静心探究殡葬文化的本质,探究殡葬服务的真正意义,营造出了处处以“尊重生命”为本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更加贴合民众需求的服务与产品。这个殡葬行业中的个例,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正在实践中的殡葬改革实验田,提供一个不是过度偏向经济考量的,有文化传统延续的,又现代文明的殡葬发展模式。

    在浮躁的世界之后,其实我们都在渴求一片宁静与宽松,以求获得内心的宽愉。在此清明来临之际,祝愿中国殡葬服务提供者越来越成熟,祝愿中国殡葬改革前途一片光明。

(责任编辑: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