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谋划新思路 寻求新作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教育话题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两会代表热议的焦点。江苏作为全国教育强省之一,今年的全国两会,来自江苏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带去了他们关于教育的提案和关注。这些提案和关注,既折射出江苏教育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走向,也彰显着代表、委员们对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思路、寻求新作为,为实现教育强国梦献计献策的历史担当……
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 沈 健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端,也是学生学习的初期,牵动无数家长的心。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达成共识,发达国家更是将学前教育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详尽的学前教育长远发展规划。江苏学前教育创新思路、率先改革,进入全面快速、跨越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全省有幼儿园5072所,全省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园率97.5%,在园幼儿234.13万人。
江苏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率先出台了学前教育地方法规,为江苏省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事业均衡、优质、科学发展,现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时机已经成熟。
为此,建议首先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并明确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其次,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促进机制,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概念及其管理方式,将其纳入民办事业单位范畴,尤其要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确保民办幼儿园能够执行同类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另外,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尽快将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保障幼儿园教师享有《教师法》所规定的权益,使之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如建立幼儿园教师统一公开招录制度,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统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序列,改革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单独制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等等。
此外,推进学龄前幼儿的家庭教育,健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地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充分调动家庭、学校、政府的力量办好学前教育。
高校改革亟待淡化身份壁垒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杨 震
淡化或改革“985、211”等级制,已是迫在眉睫。春节前,各大高校毕业生都在奋力求职,但却常常遭遇用人单位以院校等级划分来定薪资的不公平待遇。普通高校3000元、重点院校5000元,“211”工程院校8000元,“985”工程院校9000元……这样的三六九等,最终影响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
另外,财政拨款也是倾斜投入,就拿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来对比,部属生均拨款2.4万,省属生均拨款1.8万,悬殊很大,而考核标准却一样。接着就是户口问题,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想去的人特别多,能不能落户却看是否“985”,有时竟连“211”都不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歧视问题。
个人认为:一个有负责态度的人,应该不会轻易否认“985”、“211”工程的意义。“211工程”、“985工程”对中国教育所起的正面作用是存在的,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985、211”的取消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更全面地评价它,要完善这个现有制度,这比破除或取消更重要。希望今后高校从财政拨款,依赖的不是一个永不褪色的“985”或“211”帽子,而是依照“项目”或“创新合作体”。
同时,建议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以“985、211”为择业标准;“985、211”学校评上后就终生制的现象要破除要取消,必须让所有高校来参与“良性有序的竞争循环”,不能形成凡是“985、211”工程大学培养的生源就一切都好、一切都强的错误观念。高校改革亟待淡化“985、211”身份壁垒,完善并改革现行的等级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博士点增列单列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 袁寿其
在目前国内 555个进入ESI前1%的学科中,有46所高校的51个一级学科已经具备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也有部分具备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甚至有的已经完全满足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指标限制,这些学科一直没能获批博士学科授权点,从而人为地限制了这些学科甚至这些高校的发展。因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开展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以及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增列工作时,对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学科,且目前已经具有一级硕的非一级博学科,给予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这类指标可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地方高校申报评审,以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
二是在对ESI前1%的非博士点学科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的基础上,加大对此类博士点学科的常态性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予以取消。
三是ESI作为现今较权威的科学计量和评价工具,由于更多注重的是多个一级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从而出现ESI学科和目前国内的一级学科目录不能完全一一对应的现象。建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大力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工作,从国家层面上开展若干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交叉学科申报工作,逐步推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
将“中国医学”体系 纳入“健康中国”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胡 刚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学体系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已经成为可能,创建“中国医学”体系已初露端倪。所谓“中国医学”体系,即传承传统中医学精髓,中西两个医学体系深度交叉融合,体现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水平与方向,具有世界推广价值的当代中国医学新体系。“中国医学”体系将超越和优于传统的中医药和目前的西医学。
建议将“中国医学”体系的构建纳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科技部等部委将“中国医学”体系的构建列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将大健康时代的构建与“中国医学”体系的构建统一起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及时向国际推广“中国医学”的理念;建立基于“中国医学”的疗效评价体系替代目前单一指标为疗效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建议教育部在中医药院校给与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进行“中国医学”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培养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高级医学人才。
“医养结合”新模式 人才是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副校长 熊思东
老有所养不仅事关老人的生活质量,更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2013年国务院就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不尽如意之处。当前,“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两分割、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养老机制单一,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不足等,特别是国内医养人才缺乏的情况尤其突出。
医养结合养老人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看护、“保姆”等,而是有一定的养老、医护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目前这类人员严重缺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医养结合性人才的岗位性质不清,二是待遇较低,三是执业能力不高,四是职业归属感和职业稳定性不强。建议对于已有的养老护理人员要加强集中与分期的职业培训,全面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做好医养结合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高职、中职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也“出得了”的医养结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