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23.11.2018  20:31

4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从农村拉开序幕。而今,靖江现代农业发展超越梦想,引发了连锁效应: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总产值由1.57亿元增至41.48亿元,传统农业逐渐走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农民就业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一、二、三产业多样化发展,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0年增长293倍。现代农业基地遍地开花,一批贫困村翻身致富。

 

一个农民的蜕变

 

在斜桥镇富民村,目之所及的稻田,9成都是农场主宋旭贤种植的。回想起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44岁的宋旭贤时常觉得变化实在太快了——自己怎么能够经营这么大的农场?

 

宋旭贤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他常帮着父母在生产队种地,一家人一年到头都和土地打交道,但连温饱都很难解决。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83年,我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宋旭贤家分到了4亩多地,从此,“一大二公”的时代一去不返。

 

农民生产经营和农户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满足于在“一亩三分地”里捣弄,开始寻求新的创收渠道,小鱼塘、小作坊、小养殖场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那段时间,宋旭贤家种过棉花,也种过红花草、黄豆,将多余的蔬菜运到靖江县城卖给城里人,农村经济释放空前活力。

 

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中毕业的宋旭贤获悉做农机修理工很有赚头,便进了工厂学习机械维修技术。两年后,宋旭贤离开工厂,做起了专业农机手。

 

宋旭贤没有意识到,他选择的正是政府大力扶持、快速发展的行业。国家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又连续15年下发了一号文件,将靶心锁定“三农”,相继出台了免除农村税费,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扶农、惠农、强农政策等。从土地流转到平整土地、修建机耕路、疏浚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再到购买农机、搭建大棚、引进新品种、无公害基地认证等每一个环节,宋旭贤的每一步发展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截至目前,我市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26.57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76.7%。宋旭贤也由一个单纯的农机手变成了承包1200亩土地的“现代粮王”。

 

虽然和父母一样没有离开土地,但宋旭贤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了。在他的农场里,购进了植保无人机、育秧机、插秧机等30多台(套)各类农机,实现了从育秧、插秧、植保、收割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基地生产的“百花港”牌大米还通过无公害认证,订单生产高端大米。2017年,农场亩均产值2500元左右,刨去各类成本,宋旭贤的年收入超20万元。

 

一户农家的裂变

 

离开土地,走进工厂;离开土地,自主创业,改革开放给了靖江农民更多的选择。改革开放40年,靖江农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跨越式转变。据初步统计,2017年我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1361元,较1978年的72.78元,增长293倍。

 

对这种变化,今年65岁的马桥镇芦笋种植大户朱网和感受很深。朱网和有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朱网和打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但在生产队里,干一天活挣的工分还不够一家人填饱肚子。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在马洲田野上异军突起,“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发展格局从此被打破。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改变了以种粮为主的基本生存方式。和当时成千上万走出土地的农民一样,朱网和凭借出色的经商头脑,卖厨房用品,开办液化气站,建水泥砖厂。他的弟弟进入工厂,三个姐妹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朱网和回忆,那时,他们家族里大多数壮劳力都出去赚钱了,只有农忙时才回家帮一下。

 

朱网和的经商收入,远远超过了务农收入,家里日子渐渐红火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初,朱网和就成了马桥镇的首批“万元户”,盖起了村里第一座大楼房。当时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老四大件”以及彩电、冰箱、收录机和洗衣机“新四大件”样样齐全。

 

朱网和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他又回来搞农业,成了一位“职业农民”。

 

2013年,随着农业门类的拓展和经营环境的改善,大量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开始涌入田野,投资开发农业,而且获利丰厚。朱网和坐不住了,带着多年经商的积蓄,和儿子朱锋一起,承包了366亩土地,搞起高端蔬菜种植。

 

朱氏父子俩南下北上、进市场、下田头,以每公斤两万元的价格,从北京引进优质品种芦笋种子,建起靖江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还注册了“喜柏乐”商标,与上海虹桥市场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7年,朱网和决定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进行芦笋深加工,注册成立江苏弈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速冻芦笋水饺和速冻芦笋小笼包。在政府和部门的帮助下,他生产的“满好格”牌芦笋深加工产品在上海农产品展销会等各大农产品展销集会上亮相,打响了品牌。

 

现在,江苏弈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拥有总资产数千万元。朱网和感慨:“全靠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啊!

 

一个贫困村的蝶变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让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每年初秋时节,走进生祠镇利珠村,空气中有还未散尽玫瑰花和薰衣草香,油桃、西瓜、无花果等近10种水果又赶趟般地上市,吸引大批的市内外游客。

 

2013年之前,利珠村和我市大多数偏僻村落一样,交通闭塞,环境“脏乱差”。全村3000余亩地,稻子麦子轮转着种,一年忙到头,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一两千元。

 

2012年,靖江市被确定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和省委省政府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2013年冷红明到利珠村任党总支书记,到任后邀请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来村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打赢脱贫翻身仗”的村级发展战略。2013年年底,该村开始对全村土地进行铲板式流转,村干部组成“猎头小分队”,奔赴各地招引现代农业项目。

 

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园是入村的第一个项目,为了拿下这个“高大上”的项目,冷红明先后10次登门拜访苏州技术方。项目落户后,每天都有数十位村民受聘入园工作,过上了“一手拿土地流转租金、一手拿工资”的双薪生活。

 

之后,村里先后引进了彩色枫叶,建成一埭一景;繁育薰衣草,开发“甜蜜产业”;种植杭白菊,拿下“王老吉”的大订单……在冷红明的有意引导下,利珠村形成了玫瑰薰衣草繁育区、中药材种植区、彩叶枫繁育区、无公害蔬菜种植区、菌菇种植区、优质大米种植区和绿色水果种植区七大领域。

 

现代农业还为利珠村带来了生态红利。今年初,利珠村成立了江苏利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举办首届“七彩利珠”采摘文化节,开幕式就迎来了1万多人次的游客。“村里第一次来那么多人。”利珠村大学生村官魏海清介绍,游客走的时候,带走了亲手采摘的绿色食品,还买了玫瑰干花、鸡蛋、桃胶、桃核等土特产,当天的旅游销售收入就达到15万元。

 

如今的利珠村越来越“让城里人羡慕”:村口的景观河两岸砌上了红色石块,岸边是整齐的绿化带,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通进村庄;村里的小别墅多了,“赤膊墙”少了;私家车多了,贫困户少了;村民广场上,有篮球场,有健身器械。原来专属于城里人的广场舞,现在利珠村的人们也跳上了。

 

村民们说,放在以前,这些事做梦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