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岗位,为你守岁——铁警的除夕故事
“回家过年”——一句话、四个字,道出多少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温暖。而除夕,将这份团圆的情感推向最浓郁的顶点。
岁岁除夕,今又除夕。在保障一批批旅客安全乘车踏上归途之后,铁路民警等许多铁路职工却又未能兑现回家过年的承诺。
2月18日,新华社三路记者分别来到北京站、郑州站和鞍山站,从广场到站台,从岗亭到巡逻哨,身着蓝色制服的值班铁警,总以或动或静的方式出现在身边。
——15时,郑州火车站。
东广场两侧各停着一辆巡逻车,仨俩一组的铁警注视着来回穿梭的人流。郑州站是南来北往客流的中转站,特别是夜里,中转的客流十分密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每天夜里都是最紧张的时候。
郑州站派出所一大队大队长孙云巡逻完回来,终于能在公安室抽支烟,对讲机里再次传来“孙队、孙队”的声音。“要是不干警察,或者换个岗位,我就可以空下来好好陪女儿过年了。”这个浓眉大眼的二级警督笑起来让人特别踏实,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备战春运值班丝毫不含糊。1989年退伍转业到铁警,这已是他除夕执勤的第十个年头。
已经干了26年铁警的孙云也有自己的委屈。“破获盗窃案,是需要严格的证据的,有的旅客明明知道自己被盗了,就是不愿意出来指证。”
——21时,鞍山火车站。
除夕夜,这座钢铁之城少了平日的喧嚣,多了几分少有的宁静。尽管立春已过,但东北寒意正浓,新燃放的鞭炮使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月初新启用的候车大厅灯火通明,虽说旅客已不似之前那么多,但站外广场上巡夜的铁警并不敢放松。
K346次列车缓缓停靠站台,在温州从医的刘先生和妻子归心似箭,这个时段已没了公交,除夕夜里出租又太少,如何从车站回家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先生,您家在哪里?现在没车了,如果没人接站我们可以送您。”说话的这位热情的小伙子是鞍山车站派出所刚刚从警一年多的铁路警察高路健。一辆挂着“便民服务车”字样的面包车停在出站口。十几分钟后,高路健便把刘先生和妻子送到了家。“太感谢你们了,给你们拜年!”刘先生激动地握着高路健的手。
说起这辆“便民服务车”,也有二十几年历史了。那是1990年除夕夜11时多,一位身穿军装的小伙子急匆匆地来到派出所,说自己在外当兵三年多没回过家,答应母亲今年春节一定回家团圆,但到车站已经没了公交。那时所里还没有警车,高路健的“师父”、当时在所里值班的民警韩兆生就借给他一辆自行车骑了回去。
第二年,韩兆生便开起了“便民服务车”,每年除夕在火车站送晚归的旅客回家。这车一开,就24年没能和家人一起过年。
如今,韩兆生开始培养起了接班人。“旅客从千里之外归来,家在咫尺却回不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警察不帮谁帮。”高路健说,他会把“师父”的“便民服务车”传承下去,让在外打拼的乡亲一到站就感受到家的温暖。
——22时30分,北京火车站。
入夜,站前广场终于不再熙熙攘攘,大楼外黄色的灯光此刻都与除夕夜显得应景。候车厅内春节联欢晚会的欢声提示人们新春越来越近,但执勤的警员却没有减少的痕迹,三人一队的特警巡逻组从身边经过,面色平和而眼神犀利,告诉人们“我们时刻在这里”。
北京站派出所政委宋利伟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着各执勤点的情况。一路不到200米,5次被旅客求助,“哪里能退票?”“同志,寄存处在哪儿?”诸如此类的问题执勤民警每天会被问询无数次。
“同样的问题即便被问到1000次,也要像第一次回答一样热情,百姓相信警察才会来找我们询问。”宋利伟解释说,“这些小问题于我们而言重复千遍,但对他们来说恰是眼前最棘手的第一次。”
执勤四大队民警吴青戴着男女同款作训帽从远处跑过来,俨然一个帅气利落的小伙子——这个1米78的山东姑娘已经习惯了被旅客误称作“哥们”。
今年除夕,吴青在制证窗口值班,春运前几日客流量大,最多时每天发出的临时证达1800张。早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来补证件,临走时对吴青说:“今天你们还在岗位,太不容易了,谢谢你们!”这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候,让吴青开心了整整一天。已经四年没陪儿子过除夕的吴青说,铁警备战春运和夏运的时间,正好是孩子寒暑假,这是个永恒的“时间差”。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春运”就成为中国人熟知的社会关键词。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加到今年的37亿人次。巨大的客流增长背后,铁路民警始终担负着“守一段平安,护一程安宁”的责任。
19日零时,乙未羊年的钟声敲响,举国一片欢腾。
此刻,千万个吴青、孙云一样的执勤铁警,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原标题:我在岗位,为你守岁——铁警的除夕故事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