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宪法日特刊:让法治成为信仰
最高法院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特写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作为一起冤案的当事人,安徽省歙县徽城镇七川村村民张高平和张辉受邀来到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法治故事。
这是在最高人民法院“让法治成为信仰”主题宣传暨“12·4”公众开放活动上的一幕。最高法院举办的这次活动内容丰富,请张氏叔侄讲故事是其中一个环节。
山东法官走进民企宣传国家宪法日。新华社发
2004年,因涉嫌发生在杭州的一起强奸致死案,张高平、张辉叔侄分别被判死缓和有期徒刑15年。2013年3月,经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布撤销原审判决并无罪释放。
第一次来到最高法院,站上讲台,面对聚光灯,张氏叔侄显得有些紧张,但话语非常朴素。
“当我接到邀请来最高人民法院的时候,当晚激动得睡不着。我以前在监狱里做梦都想来北京申诉、喊冤。但出来以后,我就不想再来了。”侄子张辉说。
叔叔张高平接过话茬:“其实我过去怕来法院。但是我今天来了,我不怕,因为法院是一个讲法律的地方。没干坏事,就不怕来法院。”
张高平告诉听众,现在一家人过着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
与张氏叔侄一同来讲故事的,还有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乡茶仁村村民马国生。马国生这辈子只打过一次官司。他把辛辛苦苦打工挣的钱存进银行却不翼而飞,于是把银行告上了法院。法院经过审理,判决银行败诉,马国生拿回了2万多元存款。
在活动现场,马国生带来了一幅家乡的门神年画。“我觉得,法律和法院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保护神。”他说。
从安徽张氏叔侄到湖南村民马国生,再到福建法官詹红荔、北京律师佟丽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也表达了对法治的期盼。
活动中,17幅展现司法便民利民措施的漫画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这是最高法院第一次以漫画形式发布有关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司法便民利民工作的意见》全文共30条,其中17条主要内容都被制作成了漫画:“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表现的是法院积极推进立案登记制度改革,保障当事人起诉权利的举措;“巡回审判方便群众”,展现了各级法院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所作的努力。
在活动上同时发布的还有“百度·中国法院地图”。最高法院与百度公司共同开发的这套电子地图共收录法院3496个,只要点击地图中的相应法院,就可阅览该法院的地址、邮编、电话、法院简介等司法便民信息。一个个法院信息体系化呈现出来,组成一张庞大的信息网。
最高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表示,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法院的广大法官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广大法官要肩负起历史责任,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把宪法根植心中、让法治成为信仰,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普法现场】
海南: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宪法日
光明日报海口12月4日电(记者王晓樱、魏月蘅 通讯员胡坤坤) 4日上午,201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在海口明珠广场举行。活动内容包括设置宪法知识展板、发放法制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等。
这天下午,海口中院迎来了20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应邀参加“国家宪法日”暨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和媒体代表。在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全面了解了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法院文化建设情况。在与海口中院的领导和有关庭室的负责人的座谈会上,大家就阳光司法、破解执行难、涉法涉诉等有关热点问题深入进行了交流互动。会后,海口中院还向参与开放日活动的代表赠送“法在身边”系列普法漫画书籍。
福建: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走进法庭
光明日报福州12月4日电(记者高建进) “对法官来说,宪法就是我们心目中永恒的太阳。”全国最美基层法官黄志丽的这番话让听众心潮起伏。今年12月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以“尊崇宪法,信仰法治”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社会各界群众和大学生走进神圣的法庭,与法官和法律界人士交流互动,亲身感受宪法的崇高与法治的庄严。
黄志丽还和大家分享了她的“宪法故事”:前些年,当地的一个城中村在分配村里的土地补偿款时,女性被排除在外。为了调解这件案子,黄志丽多次到村里去调查,可村干部告诉她,这是他们多年来的村规民约规定的,不能改。黄志丽耐心地解释:我国宪法规定,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村规民约不能与宪法相抵触,村里的女性也应分配到土地补偿款。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村里终于接纳了黄志丽的意见,并修改了村规民约。黄志丽的话赢得了群众的掌声。
江苏:多样活动弘扬宪法精神
光明日报南京12月4日电(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崔兴毅) 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单行本等法制宣传资料、升旗、开展广场法律咨询……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江苏法院、高校、社区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宪法精神。
为加强法院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接受公众对法院工作的监督,4日14时至17时,江苏全省123家法院向社会开放,社会公众可凭身份证旁听,零距离看法官如何断案,增加对法院工作的了解。此外,以往“神秘”的法院内部图书馆、院史馆也对外开放,现场还有诸多法官为社会公众提供法律咨询。
江苏各地还开展了法治文化征文、机关“万人学法”书面竞赛等活动。同时利用街道宣传牌、电子屏幕等形式,向公众进行普法宣传,营造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社会氛围。
北京:“宪法就在我身边”进社区
光明日报北京12月4日电(记者任生心) 为推动全社会掀起学习宣传宪法、贯彻实施宪法的热潮,使宪法深入人心,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专门组织策划赴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开展了“宪法就在我身边”宪法精神主题系列普法宣传活动。该活动结合典型案例通报,通过宪法学专家解读方式,向群众宣传宪法相关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宪法研究所副所长姚国建结合案例,对案例中蕴含的人格尊严、劳动者休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生命权及健康权等公民基本权利以及相关宪法精神进行了解读。
“宪法是保护我们老百姓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地赶来参加普法活动的李先生由衷感慨道。
宪法在校园里“活”起来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日上午,北京景山学校里传出了诵读宪法的声音。在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教育部在北京景山学校举行国家宪法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同一天,江西、四川、海南等各地学校也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国家宪法日教育活动。
安徽大学法学院学生在给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新华社发
法官为小学生们讲解法徽的构成及意义。新华社发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有一个习惯,不管走到哪儿都会带上一本宪法。他对宪法中的条款熟记在心。在他看来,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表达了我们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承载着“共和国的价值观”。“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体现了我国宪法的民主精神。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心中要对宪法充满敬畏。”
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表示,青少年宪法观念和法律素质,关系建设法治国家的前途。该校会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在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园里,同学们参与宪法日活动的热情同样高涨。该校巧妙运用新媒体,将活动内容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特点,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尽量贴近同学们的习惯和兴趣”,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学生王佳伟和施韵参与了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出席国家宪法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时指出,要突出宪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认知能力和特点的宪法教育内容和方法,让宪法精神和法制观念深入学生内心,体现于学生行动之中。
当天,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正式启动了全国范围的“网上学宪法”活动,专门开设了“法学大家讲宪法”精品课程栏目。
【文化】
从历史看法治精神的传承
——电影《黄克功案件》于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公映
光明日报北京12月4日电(记者鲁博林) 时值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由北京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以77年前轰动解放区的“黄克功事件”为原型的电影《黄克功案件》在全国公映。
该电影讲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勇冠三军的红军功臣黄克功因情感冲突,一怒之下枪杀陕北公学女生刘茜。案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并慎重讨论。面对愤怒的学生百姓和国内外舆论,陕甘宁边区最高法院在杀与赦、生与死、情与法之间做出了公正的抉择,于当年10月12日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据本电影制片人王浙滨介绍,电影中呈现的是党在77年前的庭审过程,然而从现在来看,这一事件仍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通过影片对历史的还原我们会看到,当年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已经做到了独立审判、公开庭审和当庭审判,已经做到了用“法”解决问题。
影片所反映的法治精神同样在教育界激起波澜,引发师生热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评价说:“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平等公正法治崇高精神的政党,一个有能力和意志将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实现统一的政党。”
王浙滨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大片如云的岁末公映,也是看中了国家宪法日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她希望《黄克功案件》的公映,能够凸显出党的依法治国方针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一致性,唤起公众对法律的真正信仰。
【他山之石】
宪法日对俄很重要
在俄罗斯,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其庆祝活动有时会比国庆日还隆重热闹。
庆祝宪法日意味着它依宪治国,建设宪法至上的现代国家。庆祝宪法日也是为了让国民的宪法意识、法律知识得到增加。这些年来,俄罗斯的宪法日堪称普法教育日,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借机宣传宪法精神、法制观念、政府实施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公民对社会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通过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俄罗斯民众对俄罗斯联邦政府增加了了解和认识,对政府的相关举措更加理解和认同。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通过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第一部国家大法。此后,每年的12月12日被确立为俄罗斯宪法日,全国放假一天,民众自觉自愿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旨在提高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挪威的宪法日
挪威的第一部宪法是挪威政治家1814年5月17日在距离首都奥斯陆75公里处的埃兹沃尔通过的,后来人们把5月17日确定为宪法日或者更直白地称为5月17日节。
挪威是一个没有国庆节或者独立日的国家,所以人们也把宪法日称之为国庆节或独立日。此外,人们庆祝宪法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年前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的部分章节至今仍然发挥着效力。
宪法日是一个盛大节日,挪威全国各地都要举行中小学生游行。
庆祝活动规模之大首推奥斯陆,中小学生的游行堪称一绝。参加游行的学生和老师都穿着样式各异的民族服装和鲜艳夺目的节日盛装,从清晨开始奥斯陆市中心集中,上午10时,游行开始,载歌载舞的游行队伍在乐队的引导下,通过奥斯陆市中心的主要大街来到王宫前面的广场。游行队伍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行人与观众,他们也自动跟着游行队伍来到王宫广场,向国王和王室成员祝贺节日。国王及王室成员也会穿着礼服站在王宫前向国民们招手致意,共同庆祝节日。如果遇上好天气,奥斯陆的民众将倾城出动共庆节日。
(光明日报赫尔辛基12月4日电 光明日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宪法纪念日”吸引日本民众参与
5月3日是日本的“宪法纪念日”。1948年5月3日,为纪念现行《日本国宪法》正式颁行一周年,这一天被正式确定为日本的国家法定节日。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司法机构、律师协会等相关机构又将5月3日前后一周设为“宪法周”。
60余年来,每逢“宪法纪念日”和“宪法周”,全国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宪法生效的活动,吸引着很多人参加。司法机构和众多民间团体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主题活动,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以期加深民众对宪法精神和司法职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