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让“世界记忆”影响更深远
昭示一段历史,铭刻一段记忆。
今天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9年前发生的血腥屠杀,在这个日子里依然历历在目。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给南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也是对世人永恒的警示。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今年以来,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的举办,使南京大屠杀史实继续以各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真相得到揭示、记忆得以固化、史实得以传承。越来越多中外爱好和平人士从中了解到那段铁证如山的历史,感受到历史对今天的诉说。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今天,凄厉的警报与和平的钟声将再次在南京响起,在更深远的时空里,激起更多人的缅怀与共鸣。
史实真相“走出去”,广泛进行国际传播
今年10月22日,法国冈城,一场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在位于这里的和平纪念馆揭幕。展览用270余幅历史照片、50多件展品和视频资料向法国和欧洲观众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场历史浩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京与冈城,一个惨遭侵略者屠戮,一个被战火夷为平地,远隔万里的两座城市有着共通的记忆连接。这也使得展览持续受到法国当地民众与媒体的高度关注,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前来参观的当地民众无不被展览深深吸引。
对众多法国参观者来说,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造成的死难者人数之多、国际社会对这一悲剧曾经了解之少“都令人震惊”。16岁的法国年轻观众朱利安说,他注意到南京大屠杀中很多遇难者都是年轻人,此次展览增加了他对二战中有关中国史实的了解。
二战中,辛德勒保护犹太难民免遭纳粹屠杀的事迹广为人知。在南京大屠杀中,包括拉贝、京特、克勒格尔等3人在内的来自德国、美国、丹麦等国的20多位国际友人也毅然留在了南京,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日军铁蹄下的中国难民提供庇护。其中,拉贝、京特、克勒格尔这3名德国人都出生在汉堡。
今年3月14日,由南京市档案馆筹备举办的《汉堡之子·南京好人》图片展在德国汉堡展出,让德国以及欧洲公众了解拉贝、京特、克勒格尔等开展国际人道救援、保护众多中国人生命的义举。
当年在日军暴行下保护、救助中国难民的京特的女儿英格丽在开幕式后对记者说,本次展览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世人“不能让历史沉睡下去”。来自汉堡的作家希尔克看完展览后表示,许多德国人不知道中国的那段历史,但这个展览能够让德国人去了解那段历史。
从艺术展示到新媒体传播,让记忆传承跨越国界和年龄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10月18日,旅法青年画家袁小楼将巨幅油画《南京不哭》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屠杀”、“救赎”、“重生”三个篇章构成的这一巨幅画作,在阐述战争残酷的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的呼吁与追求。
艺术是无形的,它有着独特的震撼力。通过艺术的再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得以保存和传播:在南京艺术学院张玉彪教授所作巨幅油画《南京审判日本战犯》里,正义必胜的信念,鼓舞着爱好和平的人们;而在法国画家帕赫创作的油画《暴行》里,日军举起屠刀的狰狞面目,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深切痛恨和对战争的反思。
正如帕赫所说“尽管那段历史发生在70多年前,尽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大多已经故去,但那段历史是永远不能被忘却的。”
不仅是艺术的方式,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以各种形式在传播和传承。
徒步8.5公里,沿着79年前曾经保护了成千上万个生命的“国际安全区生命线”行走——今年11月23日,200余名在宁大学生、市民和民间历史爱好者顶风冒雨,开展“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寻访活动,纪念南京国际安全区成立79周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战争的残酷遮蔽不了跨越国界的人性之光。通过徒步寻访,今天的人们会对历史有更深刻的感知和记忆。”
12月6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记忆之盒”展示活动在南师大、南理工等高校举行。一个个“记忆之盒”里承载着10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幸存者的资料介绍以及当年他们所遭遇的苦难。而“记忆之盒”又拼成一个巨型二维码,从高处扫描,即可进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虚拟全景。VR体验,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让年轻学生以及很多外国留学生参与进来,一位来自也门的留学生对“记忆之盒”十分感兴趣,体验之后还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信息。他说:“这是一段历史,大家都应该了解。”
挖掘史料遗存,“固化”的记忆更加震撼人心
留存青史,镜鉴后人。今年3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成立,研究院智囊由中国跨学科的专家团队组成,学科涵盖历史、法律、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中,历史专家由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多年来从事南京大屠杀史、“慰安妇”问题、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顶尖学者组成。未来,还将吸纳国际学者加入。
遗址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是记忆的地标。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层层镌刻着的遇难者名字,像刀一样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今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举行,“哭墙”上新增的110名遇难者名单也同时揭幕。相较于1995年“哭墙”刚刚设立时所刻写的3000多个遇难者姓名,如今“哭墙”的名单已增加了7000多个,达到10615个。目前纪念馆已掌握了15000多个遇难者的姓名,这成为对历史真相无声而有力的证言。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来,南京对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等进行了修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经修缮与扩容,从文物史料到展陈设计,都有了极大的提升。驻足于一幅幅文献影像、一件件手印浮雕之前,无论中外参观者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震撼与警示。
随着南京大屠杀史实真相知晓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今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接待的参观者数量继续保持增长,其中接待境外参观者达40余万人。
戴六华 刘晓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