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将成“固化的历史”
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烛光游行等,但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2014年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奠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次,是以国家的名义,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
“公祭,国之礼也。”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说,这不仅顺应了人民的呼声,更是对日本右翼的有力回击。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一面丧心病狂地进行大屠杀,一面切断电讯、封锁消息,但日军暴行还是经由在南京的西方记者、国际友人,以及九死一生逃生出的难民、和战后醒悟的侵华老兵披露出去,通过法庭审判和立碑建馆形成“固化的历史”。专家分析,围绕国家公祭的史料征集、披露和纪念活动,将成为南京大屠杀又一部“固化的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血证有两次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国家公祭无疑将成为第三座里程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南师大经盛鸿教授介绍说,第一次是抗战胜利后的远东国际法庭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第二次是1982年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后,南京开始立碑建馆,到1985年江东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建成,17个散布全城的遇难同胞丛葬地建立纪念碑。第三次就是国家公祭。围绕国家公祭活动,大量史料、证言和证物挖掘披露,南京大屠杀读本进入中小学课堂,而公祭活动本身,以国家立法确认,体现国家意志,将成为南京大屠杀第三部“固化的历史”。
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争罪行并没有彻底清算,皇族没有审判,除了处以绞刑的7名甲级战犯外,其余28个战犯多被释放,有的重新走上政界,至今日本右翼还百般狡辩,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三部固化的历史既是对右派的警告,也是向国际的宣示”。
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日本有政客对此说三道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成员、江苏省档案馆研究员徐立刚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一场民族灾难、国家浩劫,建立国家公祭日制度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恒久价值,不以中日关系冷暖而存废。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最大惨案之一,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日本的广岛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为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能?”徐立刚认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符合国际惯例,传播普世价值,那就是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维护人权,反对侵略、维护和平。同时,国家公祭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制度形式,利于民众形成爱国发奋、自强不息、患难与共的核心价值。
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季晨博士说,纪念馆和公祭活动具有教育和反思功能,从灾难中爬起来,修复伤疤、铭记历史、和平发展,所以,国家公祭日制度具有恒久意义,不以国际关系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