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技术史文化史不能割裂 大学或设围棋专业
围棋在中国甚至世界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赫过,从美国总统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围棋棋具,到中韩外交以围棋为平台,这是政治层面的光大;而在民间,特别是少儿培训市场,围棋更是成为众多家长心目中的理想素质教育工具。那么,中国的大学围棋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广东棋文化促进会此前主办了以“三棋进校园”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棋文化峰会,作为峰会论坛主持人的围棋博士、围棋文化研究专家何云波教授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在大学开展围棋文化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
编一本全国通用的围棋教材
何云波说,今年年初,清华大学成立围棋文化与研究基金会,让他去作学术报告,“我演讲的主题是‘围棋与大学的使命’。我谈了如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围棋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中,大学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第二个问题是,在大学教育中,围棋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大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围棋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昔日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国民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认同,让他们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感到自豪,有文化认同感,这样才会真正地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围棋这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里应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修身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大学开展围棋课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不少大学,包括清华、北大、西安体育学院、深圳大学都开设了围棋文化课,何云波表示,这些大学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各自为政,既没有交流,也没有统一的好教材,“我现在想做的就是编一本《大学围棋文化教程》,是可以全国通用的,我与在大学里教围棋的学者、专家、棋手联系过,希望大家一起为全国大学围棋文化教育提供一本好用的权威的教材。”他认为,现在的围棋教材基本上都是着重于技术入门,与少儿围棋的培训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一种是讲课时以入门技术为主,顺带讲点文化,很多培训机构也是这种情况。
构想:
围棋技术史文化史不能割裂
何云波想编一本围棋文化教材,希望把棋文化与技术融合起来。他设计了一个体系,第一讲的是围棋是什么,然后是讲技术。教大学生下棋本身就是一个课题,学生上围棋文化课非常踊跃,限选这门课的人数是90人到120人,经常是选课系统开放一小时就被选满了。面对这些积极的学生,何云波第一堂课,会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围棋的两个学生来下他们人生的第一盘棋,他甚至觉得9路盘的棋盘对他们太大了,用的是7路盘。他要了解,一个对围棋完全没有概念的人是怎么下围棋的。由此,何云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上来大家都是贴着对方的子来下的,开始肉搏,就像不会武功的人打架一样,完全没有章法,一动手就纠缠,围地则是后来的概念,吃子则是天生的本能。之后他把围棋史放在围棋发展的背景下,论述中国人的棋是怎么下的,如何演变到今天,讲古今中外的围棋名局,这样就顺带讲清楚围棋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要把技术史和文化史结合起来讲,而不是割裂。
最后,何云波会讲围棋的精神、文化和境界,包括围棋与民族文化,围棋与人生等。“我们大学里教围棋的老师,主要是三种,一是职业棋手,一是业余棋手,还有就是像我这种做专业研究的。广州华师附中的吴校长曾特别提到棋类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大学也有这种情况,就是知识结构的问题,很多人都可以讲技术,但能把围棋文化融合起来的则很不容易。我们这些围棋只是业余水平的教授,可以把围棋文化讲得很好,但讲古谱要深入下去就不太行了。所以,围棋老师也有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问题。讲围棋文化不是只讲故事,而讲技术也不是讲纯技术,需要我们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何云波说,围棋从小学到大学,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不要把围棋当作功利的东西,它还有让人快乐的功能。我们现在讲人文精神教育,围棋确实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棋入大学有两个障碍,一是教材,二是师资。另外,学校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重要,全国有那么多大学,为何大部分大学都没有开围棋文化课,原因是教育管理者对围棋的认识问题,他们认为不必在课堂讲这些东西,特别是教学生下棋就更没必要了,这是对围棋文化课的误解。谈到大学围棋未来的走向,何云波说,现在这门课只是作为素质教育,将来可以考虑设专业,像韩国的明知大学那样,围棋作为专业在中国应该是有市场的。(记者 施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