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因未完成作业被家长训斥“离家出走”
5月11日上午,我市南片一小区内,13岁男孩小斌因未完成作业被家长训斥“离家出走”,警方寻找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孩子。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警方已接到12起少年走失类报警。
★男孩负气躲上楼顶
当天上午8:00,家住我市南片某小区的赵红向市公安局滨江新区派出所报警称,自己13岁的儿子小斌失踪了,希望民警帮忙寻找。
赵红说,早上起床后,小斌拿着作业本让她签字,可她发现孩子并没有如数完成作业,便训斥了几句。随后,小斌气呼呼地回了房间,她则忙着做早饭,并没有注意孩子的去向。7:30左右,她到房间喊小斌吃早饭,发现孩子不在房间内。起初,她以为孩子上学了,可赶到学校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踪迹,她这才意识到小斌可能是离家出走了,急忙报警。
赵红告诉民警,小斌应该是早上6:40~7:10离家的,出门时穿的是拖鞋,她分析孩子并没有走远,可能就在单元楼上,但小区几个单元的顶层是连通的,她和丈夫曾到楼顶找过,并没有找到孩子。
民警调阅小区监控录像,并未发现小斌的踪影。“孩子应该就在楼上!”看完监控录像后,民警基本确定孩子就在单元楼内,出警的两位民警和一位辅警及小斌的家长再次兵分多路上楼寻找孩子。派出所内,值班民警调阅小区周围的监控录像,进一步确认小兵没有走出小区。
“找到了,孩子在这里!”上午9:45,大家楼上楼下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顶层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小斌。
★出走的孩子多处于青春期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离家出走”的孩子还不少,今年以来已经接到此类报警12起。
从警方的记录中显示,出走的孩子多数年龄在10岁至15岁之间,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居多,男孩女孩都有。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有的是曾被父母训斥,也有孩子认为自己“压力太大”“心情不好”,出门“散心”。本报也曾报道过多起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今年1月11日晚,12岁男孩曹军离家出走,独自坐公交车跑到江阴,幸好热心网友发现,帮助家长找回了孩子;3月15日,13岁女孩小宁因为不满母亲对她的英语成绩提出要求,深夜10:00离家出走,两天后才回家;3月22日,因为妈妈不准看电视,文文和妈妈斗嘴,怄气躲进厕所,民警苦寻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孩子。
警方总结,孩子离家出走分“真出走”和“假出走”两种,其中“假出走”就是为了“吓唬吓唬”家长,这种情况,孩子一般不会走远,他们可能就躲在家附近的某个地方,看着家长干着急。也有孩子则是“玩真的”,警方和家长花费巨大精力也不一定能找回孩子,只能等孩子“回心转意”自己回家,还有些孩子即便被找到,也不想回家,经过警方劝解才肯跟爸爸妈妈走。
★家长要学会给孩子解“心结”
孩子离家出走,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心理专家分析,这是家庭系统出现了偏差。
我市康宁心理咨询中心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熊亚飞介绍,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是青少年认识和情感飞速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青少年教育的特殊时期。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这时候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当面临巨大心理压力,无法解脱时,往往做出很多叛逆的举动,离家出走就是常见的一种。
熊亚飞说,孩子如果选择了离家出走,说明这个家庭在他离家的这个时间段,是一个不值得他“留恋”的地方,这也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跟孩子交流沟通上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得跟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在尝试跟孩子进行沟通、教育的同时,应该听听孩子的心声,以平等、尊重、理解的姿态去征求孩子的建议,家长的姿态作出有效改进的话,孩子的成长就会顺利得多。
对于刚刚找回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投降了、怕了,哄着、供着,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只要他别再走。孩子“取胜”后,“离家出走”就会成为一种威胁手段,稍有不顺他就会想起来用一用。另一个极端是痛打一顿,逼着孩子承诺“不敢再有下次”,这种做法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熊亚飞建议,出走的孩子找回来了,家长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平平静静地对待,不再和孩子提“出走”的事,至少是短期内回避这个话题。在此期间,家长改变自己的不良做法,用行动去解决,要比语言好得多。同时,对于没有发生“离家出走”现象的家庭,家长们千万不要“预防”,不要和孩子说离家出走的危险性,不跟孩子提这事,不去提醒和刺激孩子。
(除熊亚飞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