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箱里的旧衣去哪了 循环利用遭遇诸多瓶颈
处暑一到,暑热渐去,很多家庭又在为如何处理换季旧衣纠结: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自从小区有了回收箱,每次换季都捐出去十多件衣服。”家住扬州奥都花城小区的顾青说。但也有人发出疑问:回收箱中的旧衣服,究竟去了哪里?
根据废旧纺织品联盟协会初步统计,我国每年淘汰旧衣服高达2000多万吨,回收再利用的经济价值高达百亿元,民间回收、捐赠旧衣的需求和呼声很高。然而,随着旧衣回收机构和回收箱进入各个城市小区,信任危机也逐渐产生。公众质疑的焦点在于:“回收的衣服怎么处理?”“回收机构到底是公益,还是借公益慈善的名义去盈利?”
8月23日上午,在位于南京麒麟街道的江苏利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运来汇总的旧衣物,首先要进入一间宽敞的分拣车间,五颜六色的旧衣服堆成了三四米高的小山丘。工人们将其中七八成新的衣服拣出来。公司负责人王俊杰介绍,这部分挑选出来适合慈善捐赠的衣服,大概占总量的8%左右。而剩下的衣服,则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
扬州“依旧爱”环保项目负责人郭东明介绍,回收来的成色好的衣服,大约占总数的10%,通过慈善组织、志愿者送给一些敬老院。去年,他们还送一些旧衣到安徽六安大别山区的中小学,捐给那里的贫困学生。“但我们也要通过旧衣服加工来赚取资金,让这个项目能够持续运转下去。”
“单纯地说旧衣回收是公益或者生意都不全面,应该看到其最大的意义是实现了资源再利用,这也是政府部门愿意和我们合作的关键。”郭东明告诉记者,这几年,许多城市频繁爆出“旧衣服去哪儿了”的追问,由此提醒旧衣回收行业如何做到更规范、更透明。“社会组织乃至私企、个人,从事公益项目取得正当收入是被允许的,关键是要平衡好公益和盈利,严格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
企业喊“亏”,仍看好长远前景
上百亿价值的产业,先行者是否有先发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在利华环保科技公司,记者看到,除了那些准备回收的衣服,其它旧衣服有的被工人加工成工业抹布,有的被按照不同颜色进行切割,打包成一个个50厘米见方的“豆腐块”。据悉,这批“豆腐块”原材料,将继续运往其它加工厂纺成线,做成手套、劳保用品、保温棉等产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而这些,就是旧衣回收最主要的盈利点。
“虽然很多企业都在进入旧衣回收产业,但多数都在亏。”王俊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废旧衣服制成的初级产品,销售利润很低,还要减去员工、回收柜、运输等运营成本,经营压力非常大。他们投入400万元,几年来还未收回成本。
“别小看那些旧衣回收箱,每只采购价都要2000多元,算下来目前扬州地区仅仅回收箱的投入就要200多万元。此外,我们有30多个工作人员和7辆车,这些成本折算下来,项目运营还处于亏损状态。”郭东明告诉记者,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政府能够加大扶持力度。“去年民政部门为我们项目提供了50万元补助,中国福利彩票也给了10万元的资助。之所以坚持做下去,就是看到国家对于旧衣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大。”
虽然大部分旧衣回收机构表示并不盈利,不过他们坚信:这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出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考虑,国家必然会进行鼓励和支持。从长远看,产业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循环利用,遭遇诸多瓶颈
“很多分拣出来成色比较新的旧衣服送不出去。”郭东明告诉记者,作为公益项目,能让旧衣抵达需要者的手中是一个重要目标。但现在的情况是,对于旧衣,本省的需求非常少,只有贵州、四川、云南等偏远省份才有需求。企业为了把旧衣服送到位,必须花出一笔不菲的运费开销。
事实上,旧衣遭遇运费“最后一公里”的尴尬已不再是新闻。这几年,南通、扬州、苏州等地的志愿者组织时常出现“万衣具备,只欠运费”的情况,甚至省红十字会也为旧衣运费问题而为难。“公益物资无法顺利送达,暴露出我国慈善捐赠机制尚不完善。”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于建嵘教授呼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政府与民间互动的爱心传递机制,建立起覆盖全国各区域和社会各层面的“绿色通道”。
“其实,旧衣利用除了捐赠,还有很多其它方法。”南京大学学生社团“衣往情深”负责人汝晓鑫透露,目前他们社团正在根据衣服具体种类,进行更精细化的分类回收,目前已经开展牛仔衣物的专项回收,之后与工作室“普拉斯加”合作设计牛仔产品。接下来,他们还会进行文化衫等的分类回收。
“旧衣回收不仅实现了资源再生,而且对于城市垃圾减量也是意义非凡,但这一行业发展确实受到多方制约。”扬州市环卫处处长杨卫东说,除了存在某些政策门槛外,企业发展还会面临技术瓶颈、是否规范运营等多重影响。“现在有些企业只管回收,不管去处,有的收运过程不规范,甚至包给一些小贩来做,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政府在鼓励废旧衣物回收的同时,需要加强监管,让老百姓更为放心。”(李 源 顾星欣 任松筠 许文韬)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