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IDC规模有望近1400亿 四大趋势正显现
日前,中国IDC圈研究中心发布《2015-2016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IDC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市场总规模达到518.6亿元。未来3年IDC整体市场增速将保持在35%以上,到2018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增速达到39.6%。
回顾2015年,国内IDC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继2014年IDC跨界热潮后,2015年跨界热情持续高涨。2015年地产、金融等行业企业凭借资本和基础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渗透进入IDC市场。
同时,数据中心建设热度也是有增无减,除三大运营商外,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为推进云服务战略也开始投资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行业整体供应规模保持增长。
另外,“宽带中国”战略推进,互联网行业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向产业加速渗透,互联网流量激增等因素均拉动对数据中心等互联网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受供需两端快速增长的影响,2015年中国IDC市场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市场总规模为518.6亿元,同比增长39.3%。
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IDC市场四大特点凸显。
一是模块化产品技术成熟化,在互联网行业率先应用。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数据中心的建设呈现出大型化、集约化的趋势。按照传统建设模式,建设一个大型数据中心,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验收并交付运营,整个建设周期需要花费大约2年时间。而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客户业务增长迅速,IT设备更新换代快,自身业务变革周期较短,原先的设计很可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因此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在新建数据中心时,纷纷采用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在建设周期、能耗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方面获得收益。保守估计2015年微模块数据中心保有量已经达到1100余套,相比2014年增长一倍以上,预计2016年保有量会接近2000套。
二是云服务商快速切入CDN,市场竞争趋于激烈。2015年,CDN市场持续高速增长,CDN厂商业绩大幅提升。同时,在视频云等云计算业务的带动下,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加速网络建设和节点布局。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和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另一方面将庞大的CDN服务能力用于商用化市场的拓展,并成为其核心产品。CDN厂商与云计算巨头互相争抢企业客户,造成了CDN服务价格多次下调,市场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三是数据中心节能瓶颈突显,政策层面进入试点阶段。目前中国的数据中心与欧美国家先进数据中心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包括技术水平以及PUE能耗指标等。中国中小规模数据中心PUE值普遍在2.2~3,虽然新建大规模数据中心PUE值有所降低,但整体与国际上1.3~2的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2015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决定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公布14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地区,分别为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宁夏,涉及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6个领域的103个项目。到2017年围绕重点领域创建百个绿色数据中心试点,试点数据中心能效平均提高8%以上,制定绿色数据中心相关国家标准4项,推广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和运维管理最佳实践40项。
四是外资企业加速市场开拓,技术合作分享市场蛋糕。Google、微软、亚马逊等公司产品成熟,全球范围内品牌影响力大,这些深耕云计算并具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国际云服务商巨头,尚未取得相关资质与牌照。目前这些企业多数通过与国内IDC服务商和云服务商合作的形式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逐渐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一大阵营。目前形成的合作有:IBM携手微软与世纪互联、亚马逊与光环新网、Oracle与腾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