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三处新四军抗战旧址入围抗战文物抢救保护项目
江苏省抗战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立项项目近日公布。记者4月9日从扬州市文物局获悉,24个抢救保护项目中,扬州有三个,分别为:江都区大桥镇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修缮工程、郭村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江都县抗日救亡民主政府)修缮工程、宝应县《苏中报》报社旧址修缮保护工程。
1
江都区于氏姊妹楼
郭村保卫战、东进抗日历史见证
江都区郭村镇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于氏花园,园内有于氏姊妹楼。两楼造型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坡顶风墙,其间有楼梯相连;远远望去,就好似孪生姊妹携手而立。以于氏姊妹楼为中心,花园里还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和苏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
据江都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1940年7月8日,粟裕根据陈毅的指示,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及主力老二团、新六团和留在江南的“挺纵”二团冲破重重封锁,渡江北上,到达江都县塘头地区,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7月下旬,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7月25日,陈毅、粟裕率3个纵队从郭村塘头出发,东进黄桥。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设在于氏姊妹楼内。于氏姊妹楼原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知府、翰林于齐庆府邸。解放后,此处是历届区乡政权所在地。1986年,被江都县委、县政府定为江都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中共江都县委、县政府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于氏姊妹楼设立了纪念永久性标志牌。30多年来,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100多万人次参观。
据悉,此次将维护修复于氏姊妹楼。它是新四军郭村保卫战、东进抗日的历史见证,100多年来还未进行过整体保护。同时,还将维护修复于氏姊妹楼东部历史建筑区域,按照文物保护要求修旧如旧,以全面恢复其原来面貌,此外还将重新布展。
2
江都区刘家大院
陈毅曾在此设立指挥部
江都区境内还有一处“抗战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即江都区大桥镇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江都区大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它就是刘家大院,目前正在请古建部门编制修缮方案。
刘家大院坐落于扬州东郊江都区大桥镇,为刘厚之宅第,建于清末民初,有“一屋跨两街”之称。它规模大、宅第深,打破江淮“前院(园)后宅”的建筑格局,将花园建在宅后,这在当地并不多见。刘家大院由大桥当时最有名的彭氏营造厂建造,不用一铁一钉,用糯米汁拌青灰浇筑,其建筑技术的高超精湛,在扬州东乡首屈一指。
一心向善乐于帮助穷苦百姓的刘厚之,在大桥口碑极好。据悉,刘厚之幼年因家境贫穷,饱受不能读书之苦,发迹以后,便捐重资开办“养田义学堂”,后逐步发展为1-6年级完小,直至1940年日寇入侵大桥而被迫停办。在办学的14年里,就读的学生超过千人。新四军挺进苏北抗日时,陈毅曾在刘家大院设立指挥部。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初期,刘家大院曾是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抗日开辟的桥头堡阵地立足点。
3
《苏中报》报社旧址
射阳湖镇出版发行101期《苏中报》
《苏中报》报社旧址位于宝应县射阳湖镇。目前正在勘查现场,准备编制修缮方案。
1943年11月12日,中共苏中区党委通过《关于出版〈苏中报〉的决定》,并成立以粟裕为书记、俞铭璜为副书记的党报委员会。报社由粟裕任社长,林淡秋任总编辑。
1944年春,《苏中报》报社随苏中军区领导机关,迁至射阳湖地区的龙竿寺内,报社下设编辑、采访、营业三部,共有记者、编辑及印刷工人70多人。《苏中报》从1943年12月2日创刊至1945年10月11日停刊,共出版发行270期,在射阳湖地区出版发行101期。它为宣传抗日、团结人民群众、打击日寇、为苏中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宝应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称,《苏中报》报社旧址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遭敌机的轰炸,曾经有庙宇99间半的千年古刹“龙竿寺”毁于一旦。目前,《苏中报》报社遗址保护部分破旧不堪,周边环境也亟须整治。“为了向后人展示苏中军民抗日的光辉历史,我们抓住今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契机,向省文物局申报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