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健身器材过保质期无人管 不少健身器材很受伤
健身器材是城市里公园、社区常见的公共设施。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南京兴建了一大批户外公益体育健身器材,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免费健身的快乐。然而,最近有不少读者向扬子晚报记者反映:他们那里的健身器材缺乏养护出现损坏,有的甚至成了摆设。为此,记者对市区、郊区多个公共场所的健身设施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
扬子晚报记者 焦哲 文/摄
现状探访:
不少小区健身器材“很受伤”
在南京市区的西瓜圃桥小区,有几套健身器材。记者近日来到这里探访时发现,这里的“骑马机”把手已经磨损得非常严重,而且螺丝也已经松了。“推揉器”上面的4个转盘全部都不翼而飞了,健身器材的铭牌损坏严重,甚至看不到上面的安装时间与报废日期。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有六七年的时间了。一直无人前来维修。
那么郊区的情况又如何呢?10月30日,在江宁区禄口街道,记者发现一批新建的健身器材不是被放置在靠近居民区的地方,而是被放置在地铁高架桥下的低洼泥地里。风吹雨淋,不少器材上都沾满了泥巴,甚至部分已经破损。
同样,在江宁区横溪街道甘西社区,一批健身器材由于常年处于露天又无人养护,大块的保护漆都已脱落,露出里面的铁锈。从上面的铭牌中记者发现,这批器材早在2013年10月就已到了报废期。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达到报废年限的器材已经跟上面汇报过了,但像这种状况的器材套数太多,而且生产厂家又不在南京,申报配送等手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缺胳膊少腿”的健身器材给锻炼的市民带来了安全隐患。2013年5月,在江宁区21世纪现代城小区内,一个七岁的女孩在和同伴玩耍时,被底部已经严重锈蚀、发生断裂的健身器材砸中头部,随后昏厥、抽搐,在医院里整整昏迷了20多个小时。
小区物业:
“器材宁愿少,不要多”
如今距离那次事故已经过去了2年多时间,现在小区内的情况怎么样了呢?扬子晚报记者近日再次来到事发小区进行回访。记者看到,在小区的休闲广场,摆放着滑滑梯、扭腰器等设施,而当时砸伤女孩的那件滚筒跑步机已经不见踪影,地面上只剩下安装器材时留下的三个圆洞。小区居民告诉记者,物业早就把有危险的器材都拆了,但是一直没有安置新的器材,业主们多次打电话投诉,收效也不大。
在现场,记者可以看到当时保留下来的几件器材,如今已经油漆剥落,把手也不见踪影,脚下转盘已经松动,不能转动了。记者找到21世纪现代城的物业人员,对小区的健身器材进行逐一检查,发现有很多器材都是坏的。在采访中,不少业主都希望小区可以再多添上几样健身设施,而不是对破损器材一拆了之。对此,小区物管工作人员也很无奈,他表示,自从两年前的那场事故发生以后,物业已经将有安全隐患的器材全部拆除,尽最大可能防止意外的发生,但新安装没人出钱。“讲句不好听的话,作为我们(物业)这块来讲,小区里的器材是宁愿少一个,不要多一个。”
规定:
健身器材也有保质期 过期有专人负责
杨师傅是鼓楼区体育局的一名健身设施检修员,2年多来他每周都穿梭在鼓楼区的众多健身点,对器材进行维护保养。根据他的工作经验,一般建造在公园的健身设施利用率高,玩的人多,大家对于器材也很爱护,如果有损坏会立即发现并维修。但是在很多小区,由于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小区物业或者社区管理部门又不及时上报,就会让那些器材陷于“无人玩,无人管,隐患多”的尴尬境地。
记者从南京市体育局了解到:目前南京的公共健身器材共分两种,一种为小区或企业单位自建,另一种则为体育部门免费捐赠给街道、社区并安装。目前以后者所占的比例较大,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有3000多套器材。而街道或者乡镇、社区等受赠单位则是这些全民健身器材工程点的产权人,他们有义务对这些设施进行管理维护。
据了解,对健身器材进行属地化管理,是市政府在2009年就制定的规定,各受赠单位负责对器材的管理维护,各区体育部门督促、巡修。目前捐建的健身器材安全使用寿命一般为4至8年。到期的健身器材按规定,要由街道上报区里,由市体彩公益金和各区各出一半资金,更换新的器材。而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每年也都会给这些健身器材辖区单位下发一个改造出新的通知,各个区排出改造出新的计划,逐年进行更新。
■记者手记:
健身器材报修 能不能提高效率?
看来,对于公共体育健身器材的维修、更换,政府部门早就有白纸黑字明文规定,现实中也有专人在做这些工作。但为何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还有那么多“缺胳膊少腿”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会“吃人”的器材呢?
记者一番采访下来也有一些体会:咱南京的公共体育器材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区自建,一种是政府捐赠。这两种情况都有维修更换跟不上的问题。就小区自建来说,开发商为了卖房子会先搞点投入,等到房子卖掉了钱赚足了,开发商不再追加投入,破损的设施只能是一拆了之,更可怕的是如果破了还没人去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留下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下,器材维修更换的事情谁来做?钱谁来出?目前并没有明确。此外体育部门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的工作程序,也有改进的空间。公园里的器材有人管,有人巡视。那么小区里的为何就没人管没人巡视了呢?
对于受赠的健身器材,破损发现不及时、维修跟不上的问题较为严重。目前的处理方式是:坏了以后属地上报,排出计划统一维修或者统一更换。但这种方式对于破损个体来说拖的时间比较久。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不是可以更加灵活些?以小区为例:最先是跷跷板坏了,一两年之后,摆步器坏了一边,再以后又是扭腰的转盘坏了,这要等多少年之后,才终于有人来把这些之前就已经坏了的东西全部拆掉,换上新的呢?如果这期间出了事情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