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样的“乡土”更能吸引学子“归巢”?
无锡每年约4万学生考上大学赴各地求学,这其中却仅有不到2万人“回流”无锡。输出的学生多,回籍就业的少,历来是二、三线城市的共同现象,无锡也难以“幸免”。这一持续多年的无锡籍大学生人才“逆差”状况正在得到改善。市人才中心刚刚出炉的数据显示,去年无锡回籍就业的大学生比上一年增加6000余人,增幅达40%。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线城市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那么什么样的“乡土”更能“黏住”年轻大学生的就业脚步呢?
产业环境“磁力”效应渐显
“吸引本地生源毕业生回籍就业是提高基础人才素质的‘潜力股’。”市人才中心相关人士表示,与前年相比,包括江阴、宜兴在内,无锡引进大学生的数量增加了8000余人,其中近八成为无锡本地生源。新区一位长期从事人才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无锡的互联网、物联网等“风口”产业发展迅速,这对大学生回锡创业、就业都有着极强的“磁力”。
新生代“海创”一族的身影更加活跃。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读书时,无锡小伙徐凌波已经成功创立了一款互联网社交平台,覆盖了纽约州16所高校,活跃用户达10万人左右,但他仍然选择回锡创业。带着国外创业经验,他要在无锡打造一款高校圈的在线社区平台,“江浙沪高校众多,人口密度高,以无锡为基地辐射出去,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徐凌波信心满满。
“互联网+”的东风吹来,百度百拓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也来锡拓展业务,带来了成百上千的就业岗位。而对于90后毕业生来说,成长快、接触事物新鲜的互联网企业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工资高、离家近、氛围年轻有活力,这家企业满足了我对未来工作的美好想象。”家住滨湖区的无锡“囡囡”小沈说,她就职的互联网健身公司40多名员工中,无锡人就占了三成。
就业服务无锡频伸“橄榄枝”
大学生“回流”趋势之下,让他们心态发生改变的还有无锡这座城市的“服务态度”。硕放街道南星苑社区的小杜说,她读大三的时候,街道就开始上门登记她的信息,帮助她对接本地企业,方便她毕业就能找到合适工作,这让她坚定了留在家乡的决心。如今,不少街道每年都进行应届大学生的对接会,吸引大学生“归巢”,外地读书的本地大学生们纷纷选择回到“家门口”找工作。
无锡已经实施8年多的“见习实训”政策同样功不可没。学生毕业前,提供少量补贴,向企业推荐见习,“熟悉企业情况后,不少学生就留了下来。”市人才服务中心人士介绍,截至去年底,已有200多家企业提供见习实训,见习期满留岗率达58.9%。去年,无锡市还编写《阳光就业手册》,提前把岗位信息发布到大学生手中。
回流就业人数居同级城市前列
虽然“回流”趋势明显,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无锡本地大学生人才“逆差”的情况确实存在。“应该更为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这与城市能级有关,人才向经济更发达地区流动是正常现象。”市人才中心相关人士认为,大学生刚毕业时,往往考虑的是薪资、找工作难易程度等眼前问题,对他们来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显得更具吸引力。“但在同级城市中,无锡回籍就业的人数仍算领先的。”此外,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选择出国、考研来“延缓就业”的也不少。
“工作机会多,薪资比家里高”,“对读大学的城市产生了感情”,“恋人在别的城市”,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理由,在他们眼里无锡仍需“加把油”。28岁的小周是洛社人,广州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她应聘到上海一家跨国500强企业做行政专员。“我喜欢在大城市工作,节奏、环境都让人感觉充满活力。薪资也高,而且跳槽什么的都极为方便。这方面,无锡仍需努力。”(吴梦佳王琴)
稿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