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怪”,其实不古怪
百姓故事
新华报业网讯 泗阳县爱园镇唐楼分场五保老人唐奎之,接二连三做出令人捉摸不透的“古怪事”,被称为“唐古怪”。
5月15日上午,在唐楼村村口,记者找到73岁的唐奎之,他正在把车上的泥土覆盖到路面的坑洼处,用铁锹铲平,再用脚踩实……他笑着说,第一次修桥补路,还是22年前,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2年。
1993年1月,两个骑车的姑娘从16斗桥上栽进爱东河,幸亏村民唐善华路过把她们救了。桥没有护栏,两头坡很陡,村民一走上这座桥,心里就颤惊惊的。唐奎之买来石子、砂浆、砖头,还拉着板车到30公里外的县城买回了钢筋。材料买回后,他花钱找人焊接桥护栏,自己则把桥两头的凹槽路铺垫得跟桥面一样高。为此,唐奎之花去了1万多元,当时足够盖三间瓦房的。
看到过往行人不再提心吊胆了,唐奎之别提有多高兴。1994年,唐奎之看到村头的水沟上没有桥,村民下地干活都要绕行。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拆掉自家东屋,把拆下来的砖头、石头拉去造桥。”气得本家兄弟当面责问:“拆房子造桥,你脑子是不是烧坏了?”他拆掉房子不算,还拿出5000多元买水泥、钢筋、请工人。小桥建好了,村民都把这座小桥称作“奎之桥”。
村民唐大锦告诉记者,在唐楼分场,被称为“奎之桥”的还有爱东河桥、电灌站桥、蒋家桥、小区桥……
除了修桥,唐奎之还坚持义务修路22年,每天推着小车、拿把锹,巡回在分场各条路上,哪有积水,及时排放;哪有洼坑,及时修补。唐奎之的行动感动了众村民,人们把他修补的十几条路亲切地称作“奎之路”。
唐奎之还有个“唐善人”的雅号,因为他先后给邻乡庄圩、里仁乡、王集镇及本村20多户贫困户送去“救济金”。
一位五保老人,没有收入来源,没有亲友接济,他做好事的钱从哪来?当地人给他编了个顺口溜,这或许就是答案:“古不古,修桥铺路不怕苦;怪不怪,多年不吃油和菜。”唐奎之向记者透露,手里又攒了四五千块钱,最近正准备再给大伙修座桥。
本报通讯员张耀西
本报记者徐明泽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