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古街:1800多年的古银杏树、竺西书院

14.06.2015  13:37

  【地理坐标】宜兴周铁老街。

  【乡愁符号】1800多年的古银杏树、竺西书院。

  【相关人物】程天民、曹梁厦、沙彦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曾隐居宜兴周铁的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至今仍在周铁人口中世代传颂,亘古不变的老街牵动着千万游子的心。

  周铁老街村头的银杏树已冒出新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油光。银杏树旁的居民沈顺荣见记者驻足,便主动上前介绍:“这棵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第三高龄树,相传是三国时期孙权的母亲种下的。”这棵树已深深地扎根在河岸边,见证着村庄的历史。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不变的是当地村民对这片故土的感情。

  -离开故土半世纪——游子依然找到自家住处

  银杏树的西面,南北走向的横塘河从周铁老街穿过,曾经拥挤热闹的码头,如今只有三两船只经过。走过重建于1988年的周铁桥,古街面貌映入眼帘,一位西装革履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在谈话间流露出几句略显生疏的宜兴话,一问才知,原来老人名叫延峰,已离开这里半个多世纪了,今年70岁,9岁外出求学后一直定居北京,退休后一直想回来看看。“这次回无锡探亲特意辗转到周铁,过来寻找儿时的记忆。”延峰说。“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下了周铁桥,这家第一综合商店还在营业,顺着这家店我还找到了我的故居,心里是说不出的激动。”

  如今,老街上保留着不少清代的古建筑,有将近60%原住民居仍居住在此。老街还基本保留着原有的格局,南北、东西两条街十字交会,呈一“井”字,香烛店、铁器店、杂货铺等几家店依旧在经营,销售着超市里看不到的老物件。香烛店老板杨国良今年69岁,是这家店的第二代“掌柜”,店铺营业已有30多年。“尽管生意不如从前,但我对这里有感情,生活在这有味道、有回忆。”杨国良说。

  -崇文重教——竺西书院走出众多学者名流

  “中国最早的留英硕士曹梁厦、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走在街上,沈顺荣向记者一一介绍起从这走出去的名人。在北街口,曾经培育周铁子孙读书习文的竺西书院已修复翻新,虽显得有些冷清,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浓浓的书香味。“这里的居民不仅爱生活,而且爱读书。”

  书院建于清光绪六年,取名竺西书苑是为纪念周铁桥的历史名人“竹山先生”蒋捷。为此,书院中立蒋捷之神位,其意则在希望执教者应以蒋捷为榜样,关爱弟子,献身教育事业。庭院内的樱桃果已经成熟,芭蕉在风中摇曳。书院展厅里,程天民、沙彦楷等十位周铁籍高校校长与明代至今的历史名人介绍历历在目,彰显着老街的文化底蕴。

  “在周铁,百姓一直秉持着‘积钱不如教子’的传统,父母把孩子的教育视为头等大事,从这走出去的名人可不少。”沈顺荣说。从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蒋捷,到明代“双溪争艳,二杭同芳”的杭济、杭淮两兄弟,再到清代的张霖,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更是走出了两位中央委员、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六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两位工程院院士。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周铁籍教授、高工达531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老街戴上桂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回想起当年老街的繁华盛景,居民心中有道不完的故事。“曾经是宜兴最热闹的大街。”周伟成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商人用船把无锡马山的杨梅运到这里的码头交易,“每天下午三点左右,码头就聚集了四面八方来的商贩,船的喇叭声一响,小孩、大人都涌向码头,好比赶集。”

  随着公路交通越来越便利,码头逐渐没落,曾经繁华的闹市沉寂了。2010年,周铁镇谋求转型发展,准备利用老街资源开发旅游,于是设立1.0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听说老街列入保护计划,居民积极参与到修复保护中。他们的房屋改造、修缮主动听从计划安排,有的居民还拆去自家的部分房屋,在河两岸建起了两米多宽的步道……

  去年,周铁摘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桂冠,老街迎来了“春天”,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在村里像沈顺荣一样的义务讲解员、“银杏卫士”还有很多,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为外人讲述着老街的故事。目前,老街管网入地工程正在实施,老街地面也将统一铺上青石板。今后,镇里将对这里的房屋进行统一规划修缮,进一步挖掘名人资源,恢复尹瘦石、沙彦楷等故居。“未来,可能通过恢复部分百年老店铺等,发展旅游业。”周铁社区党总支书记沈黎介绍。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