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周末学堂:名校毕业生陪伴“小候鸟”
元宵节过后,来南京打工的程欣然(化名)一家,又从安徽老家赶回位于安德门附近的家,欣然父亲在安德门附近卖烤红薯,欣然在附近上中学。第一个周末,满身烤红薯味的父亲,领着她到安德门的“周末学堂”上课。
“以前愁拿不到工钱,找不到媳妇儿。现在有了女儿,最愁她读不好书。”欣然父亲说,“我自己没什么文化,没能力辅导。”
“很多农民工子女刚来南京,学习没人管,娱乐没人带,从农村来到城市,又自卑,很难和新同学打成一片,他们太孤单了。”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南京做村官的刘振走访发现,由于父母无暇照顾,放学后和周末时,安德门辖区内100多名打工子弟,有六成到处闲逛,四成待在家里看电视。
免费陪伴这些孤单的“小候鸟”,是2012年刘振等人组成“水木未名志愿服务队”的初衷,服务队每周末为社区30名农民工子弟义务开设“周末学堂”。
29岁的南京城管卢帅,就是“水木未名志愿服务队”一员。连续两年,每周六,都要起早从南京郊区的家中赶到安德门,陪农民工子女过周末。在这由一帮在南京工作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发起的“周末学堂”里,卢帅和其他40多位小伙伴一起,轮流为安德门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免费课外辅导——不同于其他教学辅导,志愿者们主要教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乡村的“小候鸟”怎么玩、怎么活得有趣味。
有时,卢帅会把“周末学堂”搬到二楼的健身房里,拿起乒乓球拍,挨个教孩子们怎么握球拍,怎么发球。他也会和孩子们一起看电视里直播的体育比赛,在嘻嘻哈哈中,告诉孩子们看网球的“门道”、讲解足球的规则,以及体育项目中传达的团队精神。“怎么玩,不也是种能力吗?”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到大学后,其他同学看世界杯讲得头头是道,逛博物馆、看美术展览,样样在行,而我,啥都不会,连唱K都不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志愿者说,“这些都是从小就应该有的审美趣味和娱乐能力。”她不希望这些“小候鸟”再和她一样。
“周末学堂”如今颇得附近农民工家庭喜爱,每年稳定有30名学生周末定时来。2013年,另外三家公益组织加入进来,和“水木”一起,周末帮农民工“带”孩子。也有企业加入进来,赞助孩子们周末的午餐、外出的车辆费用。
除了教孩子怎么玩,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们,“想教小候鸟们一辈子都能用上的能力”,比如抗打压能力,比如自信,比如思维。而这些能力,恰是农村家长甚至中国大多数家长都不会特地讲授的。
欣然父亲最感慨的事是,“她现在敢和陌生人讲话了,利利索索的,以前憋死了也不讲话。”
不仅欣然一个人被打开了自信。曾有陌生人到周末学堂,想和一个皮肤黑黑的小男孩聊天,那个小男孩哗啦一下躲到桌子底下了,不出来见人。一段时间后的今日,记者前往采访,他大方地回答记者问题,还调皮地问:“采访完有肯德基吃吗?”
刘振透露,按照计划,“周末学堂”将申请共享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引入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为孩子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辅导。“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希望扩大到周边社区,让更多孩子受益。”刘振说。
本报记者 朱秀霞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