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吴台村让家庭农场变成致富新“引擎”

11.05.2017  14:02

      眼下,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在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渐成气候,镇上越来越多的“庄稼把式”升级为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其中,省级特困村吴台村,更是利用“五步法”使家庭农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据了解,近年来紫庄镇大力推动家庭农场模式,将之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抓手,积极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务工人员、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兴办家庭农场,引导他们从“自然人经营”转向“法人经营”。

      为此,驻村干部对吴台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考察。他们蹲点调研,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村民上百户,与300多人进行了座谈,鼓励村民大胆地说出实情、讲出心里话。村里这几年的农业有什么困难?对村干部的工作有哪些建议和意见?然后,将村民的愿望与意见全部梳理清晰,再与村干部面对面地讨论如何改进,一条条详细地记录在民情日记上,为下一步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建立档案,也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就是吴台村“五步法”的第一步:调研。

      紧接着,紫庄镇政府和村干部们一起坐下来,精心研究紫庄镇的优势与劣势。他们算清了一笔账:同样是种粮食,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能大大降低成本。以种水稻为例,病虫害统防统治,施肥效果也更好,一亩地仅这两项就能节省120元;土地流转后全是机插秧,比原来直播水稻每亩产量增加150公斤,收割成本则由原来的每亩120元降到50元。

      账越算越清,理越想越明。最终,紫庄镇的干部们总结出发展家庭农场的四大利好:一是把60岁以上的老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不必再为几亩地辛劳;二是把村干部从调解收割耕种、秸秆禁烧等矛盾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工作;三是转包户致富的途径更多,奔小康的劲头更足;四是承包户通过规模经营,种田更为科学、更加集约,也更有效益。

      这便是“五步法”的第二步:算账。

      思路明晰后,很快,吴台村便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第三步。

      根据紫庄镇和吴台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迅速建立完善销售平台,并通过“公司+农场+贫困户”的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目前,吴台村已投资建设了19个蔬菜大棚,带动全村50余户就业,家庭农场总数达到8个,经营项目也从前两年单一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种植,扩展到多种特色种养殖业。

      第四步,村干部们带头干,为村民做示范。吴台村的干部先后3次到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参观,并重点对山东滕州土豆进行考察,发动群众建冬暖式大棚,还从外地请来了蔬菜技术专家。然而,当时村民们却并不太买账。他们认为,建冬暖式大棚投资大,万一亏了担不起风险。所以,尽管村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摆例子,却依然应者寥寥。

      怎么办?咱先干,用事实服人。村干部们带头建起了两个冬暖式大棚,并边学边干。不到一年时间,村干部们从对大棚种植“两眼一摸黑”的门外汉,变成了大棚种植专家,不但揭帘、盖帘、喷药、施肥等体力活得心应手,甚至连点花、疏秧、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蔬菜管理技术也样样精通。

      付出总有回报。第一年,两个大棚就创收10000元。初次投资大棚成功后,村民们来了干劲。他们主动向村干部咨询,村里则顺势进行宣传、培训、实地指导、后期帮扶,积极帮助村民建大棚、建家庭农场。由此,家庭农场在吴台村迅速热火起来。

      第五步,后续服务跟上,技术培训支持。在科技种植以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上,吴台村的农技员广泛搜集信息,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换蔬菜品种和种类,做到了上市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让家庭农场发展得更好,村中还经常召集大棚种植户聚到一起,交流蔬菜生产情况,探讨各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解决技术难题,率先尝试先进技术,成功后再在全村推广普及。

      可以说,正是“五步法”使吴台村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众、从弱到强,为村民们量身定做了一条适合他们自身实际的增收致富新路径。


作者: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