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七成以上雨水可控

25.03.2016  13:39

  ■五年后建成区控制七成雨水

  ■城市道路设置雨水口植草沟

  ■屋顶绿化可折算相关绿地率

  ■雨水入河前生态化控污处理

  ■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挤占水域

  中国江苏网3月25日讯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依托对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开发地块、排水设 施、镇村环境、河道水系的海绵化改造,修复城市水生态,打造无锡生态文明新名片。23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无锡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我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计划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减, 力争海绵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95%以上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感觉修 多粗的管道都不够用,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却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海绵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则可完成对雨水的吸纳、渗蓄和缓释,有效控 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再利用。为此,我市首次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的刚性指标,明确水面率、下沉绿地率、透水地表面积比例、 雨水收集(利用)率等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要求。

  建海绵城市要有“海绵体”。我市将强化绿地系统调蓄雨水、净化水体的功能,把绿地系统打造为城市重要的“海绵 体”。在此基础上,优化完善城市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的雨水调蓄功能,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加强竖向设计的统筹,在消纳自身径流的同时,尽 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和缓释空间。城市道路建设将因地制宜设置溢流式雨水口、植草沟等多种方式,道路绿地配置雨水蓄滞通道、下凹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设 施,增加绿地的雨水吸纳力。

  “政府投资新建的重点公共项目,应率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类开发地块将减少 硬质铺装、增加屋顶绿化、采用下沉式绿地。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要求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结合城中村、老新村改造计划,同步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与排水设施能力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易淹易涝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同时,鼓励和推广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绿化技术应用,对 实施屋顶绿化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按照《江苏省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的要求,折算相关绿地率。

  从源头减负,推进太湖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我市将采取岸坡生态化处理、滨水空间综合利用等技术措施,延缓和降 低径流峰值,净化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控制初期雨水污染。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留足河道、湖泊、滨江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 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确保城市建成区的水面积率不减少。(周晓方)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