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三五”菜篮子工程启动 城北城西新建千亩蔬菜基地
中国江苏网5月31日讯 记者昨从市农委了解到,我市启动新一轮(“十三五”期间)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今年起至2020年,在城西的朴席、城北的槐泗新建两个1000亩以上的市区“菜篮子”基地;城南的广陵沙头和城东的江都吴桥小纪“菜篮子”生产基地提档升级。
东南西北均有蔬菜基地
“十二五”期间,我市开启“1161”工程建设,即到“十二五”期末,保证市区100万人口,每人每天消费1斤菜,本地蔬菜的自给率达到60%,新建1万亩蔬菜基地。
“十三五”时期,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有了新的“1161”工程建设。第一个“1”指环绕主城区,拓展完善基地布局,提升与新建1万亩现代蔬菜产业基地,在市区“菜篮子”基地现有南面广陵区沙头、东面江都区吴桥小纪的基础上,西扩开发区乡镇、北进邗江区乡镇,形成环主城区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设施完善、保障有力的“一环四区”市区“菜篮子”生产布局。
第二个“1”指建立1套完整的安全优质蔬菜生产保障体系,包括产业布局优化、“三新”集成应用(蔬菜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体系、蔬菜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蔬菜精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等)、服务模式创新等。
“6”指利用电子商务、直营直销的蔬菜占销售总量60%。
最后一个“1”指扬州城区市民每人日均消费1斤优质、安全蔬菜,即“菜篮子”生产基地和产品100%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
设立有害生物监测点
提升新建万亩蔬菜基地
新一轮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提升与新建1万亩现代蔬菜产业基地,各基地根据所处区域位置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
其中,广陵沙头蔬菜生产基地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重点发展瓜果类、叶菜类、食用菌等蔬菜;江都吴桥小纪提升与新建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重点发展甘蓝类、水生蔬菜类、瓜果类等蔬菜;开发区和邗江区新建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亩,重点发展茄果类、叶菜类等蔬菜。
制定或引用主要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鼓励基地内企业与科教单位合作选育新品种,共同建立蔬菜种苗繁供基地,基地商品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基地内设立有害生物监测点,开展蔬菜重大病虫害预测预防,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面积达85%。
提升和新建钢架大棚1000亩,完善基础设施,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高产出”,确保伏旱季节40天无雨能保灌溉、其他季节70天无雨能保灌溉、日降雨量100毫米不受淹。
夏季叶菜生产遮阳网、防虫网覆盖率达到70%以上;露地蔬菜配套喷灌设施、设施蔬菜配套喷滴灌设施,节水灌溉率达50%以上。
采取农户合作共建、龙头企业自建、园区配套建设等多种方式,加强田头预处理车间、气调冷库、小型冷藏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蔬菜产品采后预冷、清洗等服务,商品化处理达70%
八成蔬菜可追根溯源
每个基地建50亩示范区
严格开展蔬菜产品安全检测和基地准出制度,建立从产地到餐桌、从田园到家庭(F2F)的产品流向追踪技术体系,应用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对蔬菜产品生产信息进行标识和溯源跟踪服务,实现企业(合作社)产品70%品牌化销售、80%追溯标识上市,达到“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认定”的目标。
为加强蔬菜园艺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每个基地建立一个50亩左右的核心示范区,进行新品种的优化,加快蔬菜新品种的普及及应用,实现品种不断优化和更新换代;建设安全优质蔬菜生产高标准植保技术平台,进行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示范水肥管理物联网技术,实现作物生长发育营养精确调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进行轮作模式设计与应用,特别是水旱轮作、土壤改良等技术应用,有效克服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实现蔬菜周年生产。
构建3个蔬菜技术中心
培育一批农民电商
进一步加强与扬州大学、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单位的合作,组建科研院所、市(区)推广单位和基地三级联动的科技服务专家队伍体系,着力构建“新优品种研创与示范应用”、“设施蔬菜标准化模式化和精准化技术研创与示范应用”、“蔬菜重大病虫害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研创与示范应用”三个蔬菜技术平台或中心。
通过技术平台或中心的创建,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基地零距离转移。
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社区直营、集团配送等直营直销,同时创新“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针对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大力开展蔬菜电子商务培训,培育一批农民电商员,企业产销平台上网发布占85%,实现利用电子商务、直营直销的蔬菜占生产总量的60%。
记者向家富实习生王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