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炮到抢红包 听“30后”到“90后”话年味

21.02.2015  17:38

  资料图片:2月19日,一位小朋友展示在郑州城隍庙庙会上购买的糖画。当日是农历正月初一,郑州市2015年新春文化庙会在文庙和城隍庙举行。庙会上舞龙、舞狮、杂技、划旱船、做糖画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集中亮相,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又离年远了,过年越来越没味道了。”年是一种什么味道,它去了哪里?

  “过年就是放假,是同学聚会,是春节联欢晚会,是压岁钱。”“90后”的浙江姑娘凯云说,以前等着盼着拿压岁钱,今年,网络红包更有吸引力。“一秒钟不看微信,好像错过了几个亿。”凯云开玩笑地说,从三十到初一,她的手机都没有离开过自己。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可以放鞭炮、走亲戚、拿压岁钱,稍微大一点,还是盼望着过年,可以跟几个同乡的年轻人一起打打牌,那时候一分一毛都要计较。“80后”李南生活在河南北部的一个城市,在他看来,现在的年已经没有太多的味道了。

  “回到家里就是被催婚,说鞭炮能产生雾霾,现在过年放炮都有一种负罪感。”李南说。

  “都说没年味了,以前盼过年是盼着白面馒头,盼着杀猪宰羊,盼着穿新衣服,现在每天吃得像过年,穿得像过年,就说没有了年味。”“70后”教师赵琴说。

  赵琴觉得,“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是心里面的那个盼头,人活着总要有盼头,过年就是过自己,也好知道自己一年干了啥,没干啥,以后该干啥。

  “过年,就是新衣服,新头绳。”“60后”的任英说,以前景年(“”是河南方言,意为盼望、稀罕的意思),女孩子就喜欢新衣服,早早地做好,别人碰都碰不得,三十那天烧一锅沸水,上面放着竹制的平锅盖,把衣服铺在上面熨平整,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在床头,只等着初一那天早早地穿上,再扎上备好的头绳,红色的、粉色的,听见谁家炮响,就往谁家跑。

  “看似串门,其实心里面较着劲呢,比一比,看一看,谁的衣服更好看。”50多岁的任英说起来还是一脸不服输的样子。

  “现在,别说新衣服,金衣服我都不景了。”生活越过越好的任大婶,说话笑呵呵的。

  “过年当然是逛庙会,看洋片了。”“50后”张小贺说,春节庙会才是最热闹的,攒了一年的钱,就等着庙会呢,看杂技、看洋片、吃烧饼、糖皮果。

  “腊月二十三,祭祭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六,摆上馒头和猪肉;腊月二十九,贴花花备好酒……”“30”后的张全志今年已经82岁了,他如数家珍地念叨着这些年俗,老人家最期待的还是过年。

  “都说过年没有年味,我看是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什么是年味,一家人团圆,热热闹闹的,就是年味。”张全志说,他现在已经四世同堂了,也只有在春节,几代人才能聚齐。

  张志全说,以前每次过年都会跟邻居们抢福气。“谁家的炮先响,谁就能抢到今年的福运和财运。”张大爷说,为了跟邻居们抢福气,他跟儿子们一夜不合眼,一边守着收音机,一边准备着随时点火,只待凌晨报时。

  “有一年,福气被沟对面的老李家抢了去,下一年,我们爷仨等不到12点就放了炮,谁也抢不过我们。”张大爷笑着说,现在都不讲究这个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春节的习俗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一直相传至今。

  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表示,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传统的过年仪式也在简化,如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也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虽然过年的方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庭意识的功能也没变。”他说。(记者史林静)

  原标题:从放炮到抢红包听“30后”到“90后”话年味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